一杯茶,一支笔,一本书,淡淡茶香清新口腔,卷卷书香沁润心灵。我至今仍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每天至少翻五页书,喜欢在闲暇的午后,沐浴着慵懒的阳光,呡一口香茗,打开一本书,让跳动的文字带我穿越一场神奇之旅。
四年级,第一次读完一本完整的书:《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以英子童稚的双眼展开了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溢于言表的是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跟着英子体验世间百态,仿佛自己就是英子,在看到秀贞母女好不容易相认之后惨死火车轮下而默默流泪。那时的我对英子住的北京胡同充满了无限遐想,产生了“胡同情结”,在我去北京游玩时,胡同便被纳入我的第一站。也是这本书让我知晓了《送别》这首歌曲,歌词有古典诗词的文雅,但意思却平白易懂,悠悠的旋律撩动心弦,我于是反复哼唱练习。至今书中的内容还深深地烙在脑海中,每一篇我都如数家珍。从那时起,读书于我而言不再是冗长沉闷,而更多的是感同身受,妙趣横生。有时候,一本书足够影响一个人。
初一,姐姐上了高中,没有人晚上陪我一起睡觉,一起聊天,分享秘密,每当夜幕降临,寂寞感通透全身,于是我便投入到我喜爱的读物,分散寂寞。碰上下雨,雨点儿打在邻居家的瓦屋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我一边瓦屋听雨,一边全神贯注。那时班上流行看《冒险小虎队》、《查理九世》、《斗破苍穹》、《偷心九月天》……,疯狂传阅。生日临近,好友小雨问我想看想要什么么生日礼物,我说:送我一本书吧。她把她珍藏的一本《查理九世》予我,我呵护有加。那些书是属于我们一代人的记忆。情窦初开的年纪,第一次接触《花火》,那时暗暗地喜欢着一个男生,不敢向他吐露心声,于是将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于小说中。杂志《花火》大多以悲剧结尾,很多时候,悲剧更加深入人心,因为喜剧往往一笑而过,而悲剧还涤荡心间。
升高中的暑假去书店买了几本《疯狂阅读》,我被序言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了,每一本所做的序都是同一个人:潘云贵。后来看了他写的所有书。真切地感受到他深厚的文字功底,而更加打动我的是,潘云贵的文字很美、很清澈,有一股温柔的力量,读他的作品,我总会想到一些好看的青春电影的画面。他的模样年轻,却已写作十多年,是最年轻的冰心文学大奖的获得者。他说:愿与你度过青春最漫长的雨季,在晴天的起跑线上再次出发,踏遍万水千山,对这世界满怀爱与期待。他和温暖的文字陪我度过了高中一个个难捱的日子。
高三,繁忙的学业压的我快喘不过气,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每次考完试短暂放假时间成为我不可多得的期待。那时好友小非疯迷《读者》,一期不落,于是我和她定了一个约定:每次统考结束后给我带一本《读者》。就这样我从小非那获取了海量的资源,拿到书的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如今上了大学,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图书馆藏书浩如烟海,明明能更加“肆无忌惮”地看书,我的生活却充斥着游戏、影视剧,没有耐心去静下来读一本书,幡然醒悟过后我重拾起过去那个“书虫”,每天留一点时间,静静地品味文章,摘抄优美的词句。
电子资源横流的今天,我还是钟情于纸质书,听着指尖触碰纸张发出的沙沙声,嗅着淡淡的油墨香,微微泛黄的书页,仿佛把一切都赋予了温暖的颜色,静静地不说话就很美好。书籍为我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从书中得到感悟、安慰,得到升华。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赋予的力量,伴我在跋山涉水后,仍亭亭独立,不忧也不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