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度过本科四年的方式并不满意——确信这是不可多得的好时光,但自己并没有太好地把握住它。造成这一遗憾的其中一个原因,我想应该是我太少借鉴前辈们的经验,这是做出合理规划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呀。其实我也该庆幸,至少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都愣头愣脑的短视的我,最后居然还得以顺利地保研,已实属幸运。获取前辈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便是看公众号“RUC思享”的推送,这个公众号对外无门槛开放着大量的相关资源,然而我却长期对其一无所知,关注了之后也一度不屑一顾,只有在曾经打算出国时狭隘地将它作为获取出国申请信息的工具使用。
思享大都出自大四学生之笔,文章中有他们对各自本科生活的回顾、思考,以及他们基于自身的经历得失总结出的经验和真诚提出的建议。早一些看几篇这样的文章,就会对本科四年的生活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对哪些准备需要提前做心里有点数,也十分有助于自己抓住大学能够提供的、但往往是一闪而逝的各种宝贵机会。更重要的是,走向各种道路的前辈们,会为我打开未来的更多可能;以不同方式优秀着的前辈们,会令我钦佩、成为我的榜样,鼓励我在大学期间在自我成长方面绝不懈怠。
如今自己开始认真阅读简历优秀的同辈推出的思享了,虽然于自己的本科四年已无助益,但能够让我看到周围同学度过本科的各种样态,能够让我一窥这些在各项指标(专业gpa、英语成绩、科研、比赛...)上数字耀眼的人具有哪些可能与其“成功”相关的特质。
【思享·人大·第531期】戴浩霆:决定选中什么,放弃什么,至少跟得到选择的权利一样困难
昨天推出的戴浩霆的这一篇我尤其喜欢。几乎每个写思享的人都会写到自己大学四年的前进轨迹,而戴的格外吸引人——他在记叙中恰到好处地穿插了当时的心态感受和事后的睿智总结。由于专业差异造成的鸿沟,金融专业的戴的实习经历和面试体验本难以激起我的共鸣(我是社会学专业)。他或许提前预见了自身经验的特殊性,为了使自己的这篇分享能够对尽可能多的人来说都是make sense的——性格中使万事都make sense的冲动大概会驱使他在写作中也再三考量、精心安排吧,最后他为我们呈现出的这部分的内容,成功地以自己这个特殊的个案,为所有读者都展现了一个人是如何在实习前后认识自我、思考未来、体验工作,构想、探索和搭建通往将来职业的道路的。最后的实习申请和面试经验也总结地比较到位和实在。
该文最动人的部分莫过于第三章节:申请、跳船和敦刻尔克。申请中的一个段落(见下段)照亮了这一整节的内容,关于他的潜能是如何在压力下被激发的一段描写,充满了动人的张力。申请截止前的致命十二小时,紧张的节奏、惊人的高效潜能,仿佛可以听到他绷紧的神经发出的颤音,“肠粉+维他柠檬茶+红豆双皮奶”的清晰记忆和详细记述,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十二小时内留下的记忆有多么深刻。“我是完全没有找留学机构的,因为非常清楚他们赚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钱,而我有获取信息的能力,我不需要花这个钱”,这段话的因果逻辑中流露出的对自我能力的胸有成竹居然令我有了“肃然起敬”之感。
“但是压力下潜能被彻底激发出来的感觉也十分美好:港交所校招二轮面试是1月6日下午4:40,MIT的 ddl是1月7日凌晨4:00,但当天面完之后我还有一篇文书没写、一篇推荐信没交、两个video questions没有录。我是在红磡火车站吃麦当劳的时候联系老板交推荐信的,接着在当天末班广九直通车上解决的那篇文书。晚上大概十点半从广州东站出来,坐地铁到家楼下先吃了肠粉+维他柠檬茶+红豆双皮奶,进门衣服都没换接着录了那两个视频,三点多submit的。”
从平日生活中生发出的感想成为了他做出跳船决定的重要基础——广深之间人少的那条路风光更绮丽。看过的电影《敦刻尔克》、看过的书《孙子兵法》也分别成为了他做出决策的感性与理性资源。我想戴就是那种感官和大脑时刻都在线,活跃地感受和思考着所处的环境、所听见和看到的东西以及所做的事情。这种生命状态——有时昂扬有时沉潜,但始终积极活跃——正是我所期许自己能够达到的,在每一日的生命实践当中。
他赢得我好感的最关键一点是他的文笔。作为一个玩转数学模型的男生,他能够逻辑清晰地记述、分析和总结并不令人意外,打动我的是他用来抒发情感的、以简洁的语言渲染出来的气氛、构建起来的意象。(以下是戴文中的动人片段)
(1)“总之,这一年似乎有无数的可能性,它们都能够帮我更好地培养mkt making需要的技能,或者更好地为去读master做准备。很奇怪的是,我在学校里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多的可能性。而现在,深圳湾公园的日落真的好温柔。
(接上段)“Until, in God's good time, the New World, with all its power and might, steps forth to the rescu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old.”
(2)“大学课堂里面学到非常多东西,但最感动最震撼的一刻还是2019年秋季陈涛老师《电影导论》讲解演员调度时播放的贾樟柯《山河故人》结尾。山河和故人两个词,在中华文化里别样厚重。随着呼应开场镜头的Go West响起,年近半百的沈涛,用雪中独舞的方式,把二十载燃情岁月抛洒进了漫天的皑皑白雪中,黑屏,closing credits开始滚动。公教1204从未让人感觉如此辽阔过。
(接上段) 这种感觉再一次出现在7月13日22:09,我按下了那封给MIT的跳船邮件的发送键。”
通过一篇推文就对戴产生钦佩,当然也希望自己能从值得钦佩的人身上学到点什么。在他身上所看到的“特质”实则是常常出现在各色“厉害”的人身上的特质,只不过他集中了尤其多这样的特质。
戴给眼下的我最大的启发便是,该如何做出选择,尤其是在涉及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光问“我想要什么要的生活”是不够的,还必须追问的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性格适合什么,在内心最深处的热情和渴望的驱使下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样的我想过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获得对自我的这些认识是需要有意识地去长期探索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和感受中着力反思这个问题,否则为何我活了二十几年依然对此知之甚少呢。两年后是否读博的这个决定,以及今后的更长远的目标,我想在对自我的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确立了足以称之为信念的目标之后,我会更多地运用工具理性,去努力达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