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门舞集的《稻禾》那天,上海的天空飘起了细雨。
池上位于台湾东海岸,群山环绕,昼夜温差大,因此生产出了台湾最好吃的米。除了便当之外,池上最知名的就是金城武曾经坐过的一棵树了。
林怀民被池上万千的稻浪和池上人民的生活所震撼和感动,于是带着舞者远赴池上,和农民一起收割稻米,也在稻田之间,完成了新的舞蹈《稻禾》。
舞者在绵延的稻米之间抱穗而舞,舞蹈中,渺远而沉稳的台湾客家古调,高昂铿锵的西方格局咏叹调,正如池上的稻浪风涛,雷鸣雨声。林怀民说,《稻禾》以泥土,花粉,风,水,火这些自然界的因素为题起舞,诉说稻米的生命周期,也委婉地喻示人生。
舞蹈中以云门舞者多年修习的内家拳与太极导引的身法呈现当代舞步。
整场舞蹈以女舞者弯腰跺地的劳动身形开始,“花粉”章节,一对男女舞者绿色稻浪投影纹身,似昆虫般交缠起舞,表达旺盛的生命力。
“火”的章节,烈火焚田的影像铺天盖地,男舞者持棍械斗,劈打舞台,象征着人类对地球的破坏,终结的篇章,女舞者在焦土冒烟的景观中,如牛负犁,沉重移步,重新饮水如田,温馨的客家歌谣催出田水倒映蓝天白云的影像,瞬间世界变得安详静谧。
林怀民说自己有稻米情节。他在嘉义新港的故乡度过童年时代,短短的街道之外就是嘉南平原。天气好的时候,会看到稻禾翻动的尽头耸立着玉山。童年时代,他也目睹了农民终年忙累的情景。收割后,稻谷铺满厝前埕仔,在阳光下晒干,所以林怀民自小就被稻米挑动着。
池上没有电线杆,据说电力公司要在田里架设电线杆,村长率村民抗争,这浩瀚无暇的稻海让池上人引以为傲。
台湾著名作家蒋勋老师前两年因为身体要休养,在池上一住就是两年。偶然听到蒋勋老师关于池上生活的讲座,不由得对吃上心驰神往。
聆听蒋勋老师的声音本就是一种享受,而当听到他在池上生活的点滴细节时则更感幸运。看云,听风,与农民一起下田劳作,那样平和的生命状态,震撼着蒋勋老师,也让我认识了一个台湾新的地方——池上。
蒋勋现在已经自称池上人了,并且把两年来的池上生活写成新书《池上日记》,他说一到晚上,他就会很清楚,什么星座在哪个方位,什么星座大概什么时候出来,在池上的夜空常常可以看到很明亮的星,这是台北没有的。
池上的8点已是深夜,而凌晨4点,蒋勋老师便会被鸟儿的啁啾声唤醒。
当夜晚被冻得受不了时,他跑去问当地农民,为什么昼夜温差这么大,农民告诉他,正是因为有如此大的昼夜温差,池上的稻米才可以生长得很好。
蒋勋老师忽然从中悟出了稻米的生命力,这和人的生命力是一样的,是不是我们经受得住四季的冷暖温热,才能生长得更健康,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
池上是个只有几千人的乡村,夜晚是没有路灯的,蒋勋也是从农民口中得知,因为稻米也需要休息。
在霓虹闪烁的台北或者世界上任何一个大都市,人们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人的身体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池上让蒋勋老师看到了很多生命中非常朴素的哲学,也让我深深地震撼着。
自小生活在农村,十几岁起,就跟着母亲下田割麦子,除草,掰玉米,这是任何一个农村小孩都具备的“本能”,后来到大城市读书工作,很多人就会很奇怪,怎么看去柔柔弱弱的小姑娘,力气这么大,还这么能吃苦,我想,这大概就是像蒋勋老师所说的,人的生命也和稻米一样,只有经历过严寒酷暑,才会拥有更加坚强和鲜活的生命力吧!
林怀民也非常生动地记录了2012年11月,他带领云门舞者到池上体验割稻,为《稻禾》创作做准备时,长时间弯腰脊椎比想象中痛,但是抱着稻穗的满足,比想象中还要快乐。
《稻禾》是我第一次看的云门舞集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在舞蹈中感觉到震撼,那种朴素的生命律动,在舞台上就可以表现阳光、泥土、风雨起落,生命的轮回。那种澎湃和张力让人有种想要流泪的冲动。
每天为各种小事而烦恼,因为各种烦恼而失眠,倒不如置身农村,去体验体力的劳作,去真正地亲近自然,相信,在大自然里,什么病都会不治而愈的。
蒋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他在池上看到了最美的油画。那是收割之后烟火烧田的景象,那种自然给予的景象是任何油彩的画墨都难以描摹的画面。
而春天来临,农民再次犁翻焦土,重新灌溉,薄薄的水面,云卷云舒。
《稻禾》完成之后,到到全世界几十个大城演出,我在上海看的是第99场,林怀民说,西方观众虽然不懂稻耕文化,却也感动得落泪,原来,对农村,对人与自然有机互动是普世的乡愁。
德国德勒斯登新闻报评论《稻禾》:炽热的台湾节奏,感官的视觉盛宴。舞蹈搭配以水稻生长展现自然变貌的地景投影,祥和宁静,却又强烈欺负,不断变换的图像与舞台上的动态交融呈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赞叹不已。
伦敦卫报则看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稻禾》灵敏地融合了人与自然,东方与西方,死亡与复活,极端感人,是林怀民自成一体的大地之歌。
英国《巴哈网站》看到了生命的轮回:如假包换的光合作用,云门带领着观众穿越生命的轮回。令人屏息的影像,颤动的身体,迫使你沉淀,安静,思索关于地球的复苏。
看完舞蹈之后当即写下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稻禾结束之后,雨停了,天朗气清,就像结尾幽静的稻田,湛蓝的天空。
第一次看林怀民云门舞集的表演,非常震撼和感动,通过律动的身体,来表达与土地,与稻田的爱,这种爱,是铿锵的,也是温柔的,是热血激情的,也是缠绵悱恻的。
当老人的台语歌响起,那声音有种穿透岁月的洪亮,却又透出生活的艰辛和世事沧桑,舞台中央,演员的舞步变得缓慢,柔情,彼此交织又相互独立,仿佛看到对土地的深情。
中间类似意大利歌剧的部分将舞蹈推向高潮,他们的力量和激情,彰显出生命的活力和张力,一个小小的舞台,被撑得满满,整个人都要掉下眼泪。当音乐声渐熄,熟悉的歌声响起,荧幕上的稻田变得平静,天空是晴朗的,我知道要结束了,却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怅然若失。
看这场戏的过程中,忽然有种从未有过的安全感,想起了生活中很多善良的人们,想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奔跑于山间的时光。繁忙的都市中,每个人都在过着张艾嘉歌里,“忙茫盲”的生活,白天疲于奔命,夜晚遭受失眠的困扰,而当你感觉到这种痛苦时,回到乡村吧,回到土地,亲近她,拥抱她,去做农活,去土地里感受最真实的生命,土地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在那里,才能找寻到安全感。
想起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到地里除草,收割麦子,拔玉米,剪谷穗的时光,晚上回到家,饭都顾不上吃,就累得倒头大睡,一觉到天明。
好久没有这种回归到生命本真的感觉了,感恩这个舞蹈,感恩它唤起我内心深处最纯粹,渐渐被我遗失的部分,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