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80后吐槽非主流的90后的我们(也包括我),才刚刚反应过来,我们都到了结婚生娃的年纪了,也到了谈焦虑的时候。而且焦虑这东西像月经,总有规律的来。《90后,你迷茫吗?》这样的话题,以后大概会周期性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了。
年轻人的迷茫,大部分原因无非就是收入不理想,工作事业不理想,自我价值体现不出来而已。所以要有好的择业观,职业升值空间,咱先把收入搞上去,哪有空讨论迷茫不迷茫?底层建筑搞好了,再有烦恼,也是高级烦恼了。
阿里巴巴B2B前CEO-卫哲,现在是掌管了百亿元资产-嘉御基金的领头人,卫哲从普通秘书开始,一路火箭般的事业发展历程,亮瞎了大多数人的眼,他公开分享过的职业心得,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参考:
职业生涯中有三张表格,一张是损益表,一张是资产负债表,一张是现金流量表。
企业的生生不息就围绕着这三张表在转。对一个企业是这样,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其实也可以这样去考虑。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对三张表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通常大家只盯着一张表,损益表,损益表是什么呢?收入多少和支出多少,忽略了,还有资产负债表,还有现金流量表,在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
个人资产负债表的理解:职业生涯的早年,要增加你的资产,减少你的负债,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这些都是资产,即使不能立即变现,但永远是属于个人的,需要不断的积累,负债也千姿百态,对从事的职位缺乏经验和历练,是一种负债,不能有效的管理时间,分不清轻重缓急是一种负债,不能有效的整合资源,领导团队能力欠佳,是一种负债,对家庭缺乏关怀,导致隔阂也是一种负债,这些负债都需要用资产去补偿,补偿以后还有剩余,就形成了,净资产。当你有了净资产,你可以随时变现,可以在你现在服务的公司变现,或者其他公司。
人才市场,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跨界人才和T型人才,也代表了一种事业观和择业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前提是碗里的要吃好了,再去夹锅里的菜,学会自我调节,有一种人需要别人的肯定和激励,那是因为还没有学会自我激励,没有自律能力,外部驱动,一定会迷路,内驱动者不怕迷路。
择业观:跨界与换行
第一,跨界要有意为之。很多人跨界是被动的,基本上每次跨界是我主动的,主动来拥抱别人的价值观。
职场人想要跨界,建议“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
怎么看这八个字:换了行业,最好不要换岗位,换了岗位,最好不要换行业。举例子,硅谷很多互联网公司,你有谷歌、Facebook 等很多,但我问一个工程师,他跳槽后日常干什么,他说基本上还是一样的。我不建议大家这样跳槽,又不换岗位,又不换行业。
因为岗位和行业有四种排列组合,不换行业,不换岗位,那你就不知道你短板在哪。你从这家公司的销售跳到那家公司当销售,你就能当上销售总监了吗?其实老板是在利用你之前的经验跟 connection,你在“变现”你自己的长板,但年纪这么轻,难道就没有你的短版了吗。
如果换岗位又换行业,等于从头来过,你前面就白干了。比如你从零售的CFO,到互联网的 CFO,有一些是相通的,你也可以从公司内部的 Sales 总监换到品牌、Marketing 总监,岗位发生变化,但行业不变。
三大核心素养
你从事任何一个岗位,他永远需要三方面的背景资源,永远需要。
第一,有一定的技术专长,财务专长,营销专长,律师有秘书的专长,行政有行政专长,你在这个专长上是不是已经做到最好了?你肯定需要有一定的技术作为看家本领。
第二,任何一个岗位要进行管理的话,他就需要你管理的水平,你管一个人也是管,管一个团队也是管,当你一个人不管的时候,也要管理好你的时间和工作,处在不同的层面,在管理上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当然还包括进行团队管理的能力。
第三能和公司都是社会的人,社会的公司,做任何岗位,都需要有社会资源的支持,这叫人脉网络建设,这双方面的背景资源缺一不可,要比较平衡的共同发展。
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要多关注一下其他行业其他岗位,了解别人在做什么,有哪些趋势,你不能光埋头苦干。
能力的强项
如果将具体的能力分得很细的话,有很多,但大方向来说一共只有两种,也一是对人的能力,和对事的能力。
有的人擅长和人打交道,而有些人不合适,那么这就是一个能力分水岭所在。和人沟通,还可以细分,你是个和什么人打交道,是和你受过同等教育同样背景的人沟通,还是和三教九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都能沟通?
这当中可以不断的细分,首先要搞明白一点,你是喜欢和人进行沟通,还是去探索或驾驭一种事务,比如说喜欢以数学、大厦、园艺还是商业卫星作为亲密接触,先把大方向确定,然后再往下细分。
同样是在银行,在银行的市场部,这肯定是和人打交道,而银行中有金融策划工程,他不用和人打交道,也能成功,也能成为银行中的精英,这就是同一种行业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道路。
如果年轻的我们,入对行,事业有潜力,某一天实现财务自由以后,高级烦恼里的迷茫是什么样的呢?我表示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