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简公十二年,即公元前403年,周正式册封韩、赵、魏为诸侯,魏始成列国;
秦简公十五年,即公元前400年,秦简公死,子秦惠公继位;
秦惠公四年,即公元前396年,魏文侯死,世子魏击继位,是为魏武侯。
之所以记录这些大事,是因为新的君主继位,形势就会发生新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对秦魏两国,乃至于对整个儿天下,意义都是相当重大的。
历史上,秦惠公虽然被称之为昏君,但其人还是很有几分血勇的,不甘心秦国一直被魏国压制,所以秦惠公七年,即公元前393年,就针对河西地区发起过一次试探性的反击,然而,有吴起在,有吴起的魏武卒在,他的反击能起什么作用,几个冲锋就被打了回来,从此,又龟缩在洛水对岸舔舐伤口,寻找新的机会去了。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秦惠公隐忍了没多久,机会来了,什么机会?
魏文侯之后,魏国出了个败家子,这个败家子就是魏武侯。
魏武侯魏击虽然靠与秦国作战起家,但也许是仗打得太过顺利,所以继位后,改变国策,放松了对秦国的压制、打击,而是掉头向东、向南,像一个继承了万贯家财的败家子一样,可着劲儿胡乱挥霍起来了。
他怎么个挥霍法?
仰仗魏国强大的军政实力,争夺天下霸权,先后伐赵、伐齐、伐翟、伐楚,四面树敌,忙了个不亦说乎。
当然,这些国家之中,什么赵、齐等都不怎么打紧,也就是三天打两天和,跟小孩儿过家家似的。
唯独这个楚国,为了与之争雄,魏武侯几乎出尽倾国之兵。
魏文侯晚期,双方就开始争斗,到魏武侯时期 ,这种争斗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尤其秦惠公九年,即公元前391年,魏联合韩、赵组成三晋联军,在大梁(河南开封西北)大败楚军,并夺走大梁、榆关(河南新郑东北)两城。
这两城对楚国而言,就像秦国的河西,对中原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魏武侯夺走这两座城池,楚国怎么办?
安安心心的退回南方?那怎么可能,经略中原,可是楚国一直以来的梦想,如今两城被夺,
楚国彻底给打急眼了,急眼了怎么办?
自然要想尽方法报复,于是,对秦惠公而言,可供经营的缝隙出现了,什么缝隙?
秦惠公虽然没有延续父亲的改革政策,但他却是一个外交高手,知道单以秦国一家的实力是打不过魏国的,打不过就要寻找盟友,自保的同时还要找机会反击。
可当时天下四大强国,晋的地位已被魏国顶替,剩余的齐国、楚国,谁才能成为大秦最忠实的盟友呢?
齐国,因为田氏乱政的缘故,自己政局都动荡不堪,还哪有余暇操心别人;
楚国,春秋时期,为对付晋国,秦楚联盟200余年,效果是相当明显的,如今还能把这层关系续上吗。
正在秦惠公为如何重续秦楚联盟大费脑筋的时候,魏国夺走了楚国的大梁、榆关,眼见要逼得楚国再度退回南方。
机会来了,秦惠公立刻派使者入楚,向楚国伸出援助之手,对楚国而言,就如瞌睡遇到枕头,自然一拍即合,还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于是,两国愉快结成同盟。
这样,秦国就逮了个机会,乘机崛起了,而这次崛起,能不感谢魏武侯这个败家子吗,是他,的确是他,为什么在秦国还有一口气的时候不狠下死手,而要掉头向东,去争什么天下霸权。
当年吴越两国的教训难道都忘了吗?
要知道,秦魏两家是世仇啊,魏国就这样放过秦国,结果呢?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秦楚结盟以后,魏国又陷入当年晋国两线作战的困境,于是呢,秦国就开始凶猛起来了。
怎么个凶猛法?
楚国经略中原之前,就请求秦国侧后偷袭,以分化三晋的力量,秦惠公当然很开心的答应,而且策略应用的相当巧妙。
秦惠公十年,即公元前390年,楚国与三晋再度开战,秦国乘隙从后背出击,这一次,秦国没有愚蠢的直接攻打魏国,而是选择三晋中较为薄弱的韩国,一战之下,顺利夺取韩国宜阳(河南宜阳西)等六座城池。
秦国已经近五十年没有取得过这样的胜利了,这一仗,对秦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对魏国而言,意义也同样重大,怎么个重大法?
一直被死死压制的秦国居然也有雄起的时候,这不得赶紧把你打趴下。
于是,魏国立刻派兵增援韩国,并于武城(陕西华县东)与秦国展开大战。
是役,双方难分难解,居然打平了,近五十年一直被魏国欺负的秦国居然能与之打个平手,难道世界颠倒了吗?
估计魏国这时候会困惑起来,但他们这时候困惑,好像还早了点,又有人乘隙痛打落水狗了,谁?
以前曾被魏国逼迫的割地求和的齐国,齐国眼见魏国倒霉,便开始乘隙捣乱,乘隙发兵,并夺取了魏国的襄陵。
襄陵是什么地方?
晋国一代英主,晋文公之子,晋襄公的陵墓所在,它有什么意义?
其时晋国公室还在,三晋也因此联为一家,襄陵就是晋的一个象征,历史上,总有些虚伪的帝王将相,尽管作出杀人放火的恶行,但还得打出为天下正义的名声,而这个襄陵,就有这样的意义。
如今连这种地方都被敌国夺走,对魏国的打击自然是相当沉重的。
事已至此,秦惠公信心空前高涨,也许,一连串的胜利使他头脑有些发昏,于是,他便草率的做出一个决定,就这个决定,非但断送了自己一手开创的大好局面,还差点让大秦灭亡。
并因此事,千秋之下,还被人称之为昏君,可这个昏君,秦惠公也挣得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