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太多古镇,而且总觉得小桥流水的景里少了点果敢和利落,就像江南三月的雨,缠绵悱恻。
路过嘉兴,想起很多年前的梦想,当时不知从哪里知道乌镇这个地方,一直念叨着想去乌镇走走,如今刚好过来浙江,便想着顺便满足当年的自己。
来乌镇前,看了遍黄磊和刘若英主演的似水年华,忽视故事情节的俗套和演技的捉急,只想简单了解一下乌镇,却被剧里的画面牢牢吸引。
或许是身边的生活节奏太快,而似水年华里的乌镇平静而缓慢,就像一位饱含智慧的大师把故事娓娓道来,让我每次看的时候都会被感动。
故事里的人物有乌镇的图书管理员文和齐叔,活泼可爱的默默,乌镇的导游劲还有从台北过来工作的设计师英。
齐叔在乌镇等了莹一辈子,文和英一见钟情却无法相守,两人隔着乌镇到台北的重重山水思念成灾。
这是黄磊镜头下的故事。
不去评价这部电视写得怎样,拍得怎样,只去听故事就好。
看过别人镜头下的乌镇,听过那些发生在乌镇的故事,于是对乌镇突然充满期待。
期待着去看看那座恒古不变的城,看看那些如河水般缓缓流动的时光,看看那些波澜不惊的生活画面。
原来觉得乌镇就是个普通的镇子,和周边的西塘周庄南浔同里相类似,现在却觉得乌镇是个历经沧桑岁月的年轻人。
一千多年的风雨飘摇,走在乌镇的石板路上,仿佛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水乡文化,仿佛能看到当地人利用这方水域慢慢搭建实木房屋,慢慢形成集市发展经济有了一定规模,再慢慢年轻人搬离只剩下老人,最后慢慢有了商业化的新鲜血液,成了现在我所看到的乌镇,既古老又年轻,既简朴又繁杂,每一片砖瓦都是历史,每一个角落都有故事。
我在乌镇总有意走得慢点慢点再慢点,想要感受从前那种时光很慢车马很慢的光阴。
坐在水边的长椅上,很想就这样靠着发一场长长久久的呆。
或许是看了似水年华的缘故,我总觉得乌镇是个用来怀念的地方。
游人来来往往,刘若英曾说: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
总有朋友问:乌镇好玩吗。
我习惯答:要看个人。
没来乌镇前,我都不知道我的内心原来那么浮躁,当踩在青石板路上,看着摇橹船吱呀吱呀地慢慢划过,晚冬的枝丫稀稀落落,站在粉墙黛瓦的深巷里,让人有种穿越时光的错觉,整个乌镇仿佛寂静无声只剩一人,走在孤藤老树昏鸦的画面里,走着走着,才慢慢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已经很久没有静下来慢慢走走了,一直以为自己目标坚定内心平静所以一路脚步铿锵,走进乌镇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平静和坚定。
有个小屋,临水而居,屋旁柳条垂挂,门前放着长椅,和老朋友坐着闲话家常,家里摆着木制缝纫机,染布坊里蓝印花布随风飘扬,三白酒坊里醇厚绵甜的酒味余香不绝。
这是乌镇的生活。
乌镇分东栅和西栅,我在东栅待到了黄昏时候,见到了东栅的黄昏和西栅的夜色。
乌镇的黄昏凄美得可以让夕阳下的游人潸然泪下,来来往往的都是过客,乌镇就这样静静地看着,看着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穿越千年的青砖青瓦里藏满了人们的斑斓故事和锦绣华章。
很多人带着思念带着愁情过来乌镇,很多人坐在水边把心事讲给风听,这些陈年的往事和遥远的想念都收在乌镇或长或短百转柔肠的巷子里。
这是乌镇的故事。
治愈这些岁月痕迹的是乌镇的美食,姑嫂饼,青团,三白鱼,酱鸭,东坡肉,葱包侩,定胜糕,吴妈野菜馄饨,梅菜干烧饼,嘉兴粽子,抗白菊,三白酒。
很多旅客,带着破碎的心情来乌镇,却被乌镇的美食治愈,带着满足的心和胃离开。
入夜的乌镇,更是从容低缓,岸边的灯光倒映在水上,风吹过水面,仿佛整个乌镇都星光点点,水边的柳条,轻轻地摇,晃着岁月的痕。
朋友问我以后还会不会再来乌镇,我犹豫很久,想起刘若英在似水年华里说她从不故地重游。
或许会再来,也或许不会,有些景色看过一次就足够,有些故事听过一次就好,看过乌镇的清晨黄昏和夜色,感受过乌镇的平静和缓慢,听过那场关于乌镇的百转千回的故事,乌镇便永远都在我心里,无所谓再来,因为我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