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正在批改作业,一阵吵闹声传来,转头,看见一位年轻的妈妈拉着一个孩子走来,孩子很激动,一直在大声叫嚷:“他脱我裤子”,妈妈把孩子搂在怀里,一脸宠溺:“妈妈知道了,你受委屈了,给妈妈具体说说……”随后,老师进门,“他脱我裤子了,你咋不问”说着就扑向老师,“别人已经不打了,我也拉不住你,为啥脱你裤子,你也不说话”老师很无奈的说到,随后就是孩子的质问声,一声比一声大,他的委屈似乎比天大,看来,是老师处理问题不公?另一个孩子和家长也进了办公室,被脱了裤子的同学又冲到了面前,“战争”一触就发,“我问了其它同学,是你先骂我儿子的,他才脱了你的裤子”“他骂了你,你可以扇他嘴,不能脱裤子侮辱他”“是你说的哈,下次骂我们,我扇他”“你别再刺激我儿子了”……家长参战,战争升级,场面一度混乱。教师是万能的,变身居委会大妈,一方在内,一方在外。“我来之前,问了同学,妈妈知道你没有错就行了,给他道个歉,以后别脱了就行了”,在内的妈妈轻描淡写的对孩子说到。被骂就可以随随便便脱别人裤子?脱别人裤子是否有侮辱别人的动机?今天脱的是男孩的,明天会不会脱女孩子?不知道这位家长是如何定义错与对的。在外的家长我不知道是如何劝慰孩子的,也许孩子骂人不是多大的错?因为被脱了裤子,老师拉不开打架的孩子,孩子也似乎没有错?当面顶撞老师也没有错?也可能是为了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那么错的似乎是老师这个局外人?不知道这两个孩子未来的路走的如何,只是觉得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父母的影子!孩子要接受教育,父母是否也要教育,毕竟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目前正在读《曾国藩》传,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想起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一个一打开书本就头疼,一写八股文就犯晕的人 。一个因背不出书,也写不出漂亮的文章而气得拿脑袋直撞墙的一个人。而就是这样的的一个人却培养出了晚清重臣——曾国藩。 曾国藩自幼读书就有股子钻劲儿,成人做官后也是坚韧不拔、奉行节俭,无不受到父亲及祖父的影响。曾麟书直到四十三岁时,历经十七次考试才考中秀才,这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到资质平平的曾国藩,曾国藩也是连考了七次才成为一名秀才,每次落第,父亲那充满鼓励与支持的家书便抵达京城,让他很快从失意中走了出来。儿子的失利对于曾麟书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励志教材。入翰林,衣锦还乡,祖父仍日日早起,洒扫庭院,辛苦不辍,告诫孙儿“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尔若不傲,更好全了”,曾国藩进了京城做官因生活窘迫,人际关系恶化曾多次产生退隐回乡的想法 ,而这些想法都被父亲言辞拒绝了。可以说,没有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藩!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