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话VS童话
神话筑梦,多阳刚之气。那些神,本身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化身。然而在民间,集体无意识发生变形之后,这些潜藏在人们意识中的宗教观点,便以童话的形式出现,去更多地关注长期被社会所忽略的女性和儿童,并以他们为主角,去体现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之间互补的关系。
在当今的社会中,那些规则、典范,其实都是按照男性的特性去规定的。如果一个女性特别执迷于自己的工作,便会被定义为不顾家,不贤惠,工作狂。而男人这样做,却会被表扬,认为是积极进取。
整个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要求本就不同,然而,男性自然地能够在社会中寻求到归属,而女性却不能。似乎不管女性怎么做,都无法达到社会层次的完美,而这恰恰是因为女性阿尼姆斯的缺失。这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是极为常见的事情。很多事情,都能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去解释。
瑞士的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是荣格的忠实拥护者,同时,她也是荣格的学生,并作为苏黎世荣格中心的主要导师,一生致力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研究。她不仅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的深度上令人难以匹敌,在研究的广度上,也是让人折服。她创意性地把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运用到对童话的解读上,于是有了今天我们所要研究的这本《童话中的女性:如何走出心灵困境》。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两个专业名词,想要了解分析心理学,这两个名词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
所谓的阿尼玛,指的是每个男性心目中都有的女性形象,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
所谓的阿尼姆斯,指的是每个女性心目中都有的男性形象,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
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领域,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受着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这两种成分的作用。而之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性格上有如此大的不同,这又源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这两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而起到的作用。
你只有熟悉这一点,才能够理解荣格。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男人,他心灵上有着阿尼玛的缺失,很可能他会过于残暴,而缺乏温柔的特质。如果一个男人,他心灵上本该有的阿尼姆斯却未得到很好的成长,那么,他很可能过于柔弱而无法承担责任。就是如此的神奇,只有当这两种成分得到一个相对的平衡,一个人的个性,才可以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原生家庭与女性的阿尼姆斯
女人的路走向何方?这是《童话中的女性》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旨。冯·法兰兹在这本童话解析著作中,结合了大量的童话,比如,我们喜闻乐见的《睡美人》,极富象征意义的《无手少女》,以及《变成蜘蛛的女人》、《六只天鹅》、《七只渡鸦》等等。她结合这些童话故事,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分析方法,为我们分析童话中的种种母题和原型,旨在向大家揭示,女性的命运。
长久以来,人们只关注女性阿尼玛的特质,以为女性只需要温柔贤惠,听话乖巧,就是完善的人格特质。可多年来,无数女性英雄的显现,向人们证明了,阿尼姆斯的特质,在女性身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如果缺失的话, 她很可能会用其他更惨痛的代价去交换。
在童话中,我们常常见到完美的正面母亲形象,比如,童话《白雪和红玫》中,我们不只是看到阿尼姆斯的缺失,我们甚至在童话的开篇,看不到一个男人!可这在童话中是很常见的事情。一个母亲带领着几个女儿,在森林中快乐地生活,似乎这种生活美好的无与伦比。她们的母亲,在品行上也是很高尚,没得挑,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就是太理想主义了。
是的,这样的状况在童话中,依然稍显完美,所以,这种表面上的完美,总是出现在童话的开头,在后面的部分,这种局面总会被什么事情所打破。
《白雪和红玫》中,熊的出现是一个伏笔,真正让这种局面得到破坏的,是侏儒的出现。侏儒在这个童话中是懦弱与龌龊的存在,他和熊代表的是两种阿尼姆斯人物。
如果一个世界不允许任何严厉存在,它就不是处在生活的那一面,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个典型的****女性****问题。一个女人越是女性化,而她的阿尼姆斯越不具有攻击性,她就越容易被她的周遭环境所侵犯。
这句话很有深意,冯·法兰兹点出了问题的核心所在:女性不能全然地真善美,如果一定是,她必然会吸引恶魔的侵犯。
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常见。偶像剧中常见的玛丽苏形象她们被所有的真善美包围,但是却总是比别人更容易遇到生活中的恶,更容易被周遭的环境所侵犯,正像《白雪和红玫》这个童话一样,她们需要王子的搭救,在童话中,它以熊的形象出现。
这其实是对两个女孩阿尼姆斯的一种补充,当女孩学会反抗,学会控制自己泛滥的同情心,学会理性地看待侏儒的请求,她们便不那么容易被伤害到。
原生家庭对女性的影响很深远,这种阿尼姆斯的缺失,终究会在成年之后,以某种特定的形式,补充回来。或许是成长,或许是伤害,无一例外。
4.“沉睡的公主”与“被遗忘的教母”
当女性走入心灵的困境,她需要去完成自我救赎,而不是空等别人的搭救。尽管如此,在童话中,有些自我救赎,还是经常以王子搭救的模式,出现在我们眼前。
《睡美人》是一个大家所熟知的童话,一个女孩的出生,给多年无所出的国王和王后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在他们的国度里,总共有13位智慧女神,但却只有12个金盘,因此,有一位不能被邀请参加庆祝的宴会。因此,公主被诅咒。智慧女神无法解除这诅咒,但却尽可能地把这种伤害降到最低:公主不会死去,但是她将沉睡100年。
公主的沉睡,在童话中是经常见到的原型母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沉睡有类似于死亡的体验,这说明一些东西的匮乏,需要时间才能沉淀下来。
虽然,最后她醒来,也是得益于王子的相助,但根本上来说,决定因素却是:时间。
时间是很神奇的存在,它能让很多事情自发地变好,能让沉睡中的人,最终苏醒过来。
施以公主诅咒的那个女人,正是那个被忽视的女神,这在童话中,也有着格外特殊的意义。当女性未能在青春期时得到很好的照顾,在阿尼姆斯方面的缺失,最终会导致她滥用妒忌而满心猜疑。
被遗忘的教母,意味着女性在成年之后,遭到身边所爱之人的忽略,进而衍生出来的那种妒忌和攻击性。她会诅咒年轻的女孩子,使其遭受恶运。 这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化身。
总有一些女性,因为自己婚姻的不幸,因为自己不被人所爱,又不能脱离苦海,便只能一直陷在困境中,期待着更多的人,像她一样痛苦。她不喜欢看到年轻女孩儿的幸福,这样的人在后期会演变成为恶毒的婆婆。在童话中,有些婆婆甚至会在儿媳生下孩子之后,将儿媳和孩子一起杀掉。这其实也是婆媳关系的一个原型。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女性本身就是低自尊的。她们渴望爱,却深感悲哀,被负向的女性特质所控制,尽管渴望爱,却总是因为不满足而心生怨怼。
5.女性的自我救赎
当女性的阿尼姆斯缺失,它便提醒我们,应该以某种形式来弥补回来。男性往往需要去冒险,走一段辉煌的征服之路,向着圣杯的方向,一路拼杀,最终,总会找到自己的渴望所在。而女性跟男性有所不同,女性天然地跟大自然亲近,她需要走进森林,在森林中,以享受孤独的姿态,找到最终的自己,完成自我的救赎。
美好结局始终还是要靠自我去创造,而这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能量,一种自我的决心,一种自我的发现,通过和大自然的结合,通过对自然规律的顺应,通过正向母亲和阿尼姆斯的影响,最终女性走上了自我不断完善的路。
对自我的追寻与完善,始终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有些人一生都没有走出困境,有些人因为一些挫折而失了心智,但更有一些女子,她们总是有神灵相助,她们善良但不愚笨,她们能分善恶,终于利用有利的武器,击败了心中的恶,解救了自己和所爱的人。
对于这个世界的邪恶,冯·法兰兹认为,不应看得太透彻。
如果一个人太仔细观看邪恶的事情,但不是以成熟的方式而是抱着过于天真的态度,他就会变得愤世嫉俗。
人应该借由缄默来尊重邪恶的汇聚,而不要挖深进去又情绪性地去谈论它。尤其是女性比男性对关系更感兴趣,但却会再三地犯下不断谈论这种情绪汇聚的错误,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自己善良才决定善良,而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自身的邪恶与黑暗,才知道如何避免邪恶与黑暗。
用冯·法兰兹的原话说,是这样:
只有借由知道自己有多邪恶后,他才可以避免邪恶,因为只有在那之后他才有一种立即的、本能的觉察和确认。理想化的愚笨之人被每个人所欺骗,而且总是有坏的诡计会落到他身上,这种人同情心是无法帮助他的,只有带领他进入自己的阴影才能得到帮助。了解自己的邪恶能够让他更有能力防御自己。
6.end.
《童话中的女性》这本书,能给我们的启示很多。读它,不仅仅是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次应用,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一种女性向内的自我探索。
作为女性,唯有我们自己敢于面对真实,这世界才能对我们真实。童话也是如此。它不仅仅给小孩子看,也更值得所有的女性,去对照思考。
一个完整、健全的人,不应该只拥有一方面的个性。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都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
在真实面前,纯粹的善良实际上是一种愚蠢,明辨是非才是一种真智慧。童话中的女性,虽然常常美丽得不真实,但她们的智慧,却透着集体无意识的光,显露出了千万年间,女性的独有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