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言
最近大概是学生写论文、即将面临毕业的高峰,有些人就通过知乎来向我寻求帮助(因为我曾在知乎上写过三篇文章来讲述如何在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文末可戳笔者简书相关文章进行阅览)。
其中就有一个同学说自己和朋友是跨专业考研,临近毕业,学校要求发核心期刊,所以心里很着急,恳求我帮助他们:
看了上面这位学生发的信息之后,作为一个陌生人,他突然的套近乎让我有些许困扰,但自己心里基本上也定下了不会帮助他的打算(因为我没有看到他想解决问题的真诚,他的请求很突兀),他接下来说的话更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决定,他说: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师姐你发一发善心,随手帮帮我们吧。你发过文章,对这些应该很熟悉,万分感谢。”
对,我立马就拒绝了他的请求帮助,随后在朋友圈发了一下牢骚:
如果我当时心理界限不清,我很可能就罔顾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帮他忙了,可正如我在朋友圈中吐槽所写的,“我为什么要为他的着急买单”,“就因为我有这个能力帮忙,我就应该发善心帮忙么?”
可问题的实质是,他似乎把重点掉包了,把自己原本应该承担的“责任议题”(这位同学如果想毕业的时候不着急,自己可以轻松点儿,就应该在3年的时间里提高自己心理学的专业能力,并主动提前了解期刊发文的要求,尽早写好文章发表,而不是最后干着急)变成了我要承担的“道德议题”(能帮助,却不帮助,这是没有善心的表现)。
按理说,学生毕业时写好论文是他们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毕业之前发不发得了核心期刊也都是学生自己应该担心的事。
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既不是他的导师,也完全不认识他, 我就算有在核心期刊上发文的经验,也应该没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要去帮助他,进而让他的着急感受影响到我吧。
就拿我们平时会借东西给别人的例子来说:
有一次我借U盘给一个好友,她用了大概有半年之久,后来有一次我找她要回U盘的时候,她给我的感觉好像U盘已经是她的了。
我当时竟然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和有点懵,心里想:明明东西是我的,我向她要回来,怎么她语气比我还狠,搞得好像是我做了什么坏事一样?明明是做了善事,怎么还搞得自己特别憋屈?
你是否也曾被别人道德绑架过,害怕贴上“冷漠”、“龟毛”、“小气”、“刻薄”等标签,太在意他人看法,让你如履薄冰?
你是否也曾担心怕让别人失望,宁可自己去一味付出,默默承担一切?
或者对你来说,提需求是很困难的事,你会希望你不说,他人就能主动做到,以此来证明自己是有价值,他人是在乎你的?
如果你时常受到以上几种情形的困扰,那很可能是因为你的心理界限不清,你很容易就把他人的需要当成了自己的需要,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也会很容易就影响到你。久而久之,你就会经常有一种“心口被人重重打一拳,会痛,但不能叫的憋屈感。
那么为了既不失自我本心,也能和他人友好相处,设定怎样的心理界限才是健康又安全的呢?
答案就在今天要为大家解读的这本著作,即心理咨询师杨嘉玲老师的《心理界限:做不轻易让步的自己》一书中。
我们将从以下3个方面来给大家解读这本书: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界限
五种心理界限模糊的人的典型样貌
如何设定健康、安全的心理界限
介于篇幅,今天先介绍前两个部分:
02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界限
所谓“心理界限”,是每个人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界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即超过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被逼迫的感觉。
因为有了这个界限,我们就会知道如何和他人相处,当个体承担的角色不同时,就会负责不同的事务,某些行为只适合存在于某一个次系统中(如在公司里,某老板会批评下属办事不得力),不适合放到其他系统中(回到家,老板就不能像对待员工一样对待自己的老婆和孩子,继续颐指气使)。
将无形的界限可视化,从下图1 的幸福之河中我们可以看到,河岸的两端一边是混乱、失控,另一边是僵硬、封闭。
有时候我们会误把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当成自己的,不设防线地陷入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工作中,情感过于泛滥,我们会感到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焦躁不安,生活很容易就变得一团糟;
有时候我们的界限又会过度分明,和他人过分疏远,不愿意为任何人改变、妥协,这个时候我们又会把自己陷入封闭僵化之中,完全没有和其他任何人的亲密和联结可言;
人际间最健康的互动关系,其实是界限适中。这会让人对关系既有归属感,同时又持有个人的独立。
比如困难时,能和别人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压力;问题消失后,又能回到各自舒服的状态中。
但在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可能是某个人心理界限模糊,因为平时也不经常表达自己,我们会不知道该如何和他(她)相处、拿捏距离。相处太近了,担心会不会冒犯对方,相处太远了,又害怕会不会让对方不开心?
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或者身边的朋友是不是界限模糊的人,从而让自己(或者他人)跟朋友相处时别那么憋屈和不舒服。
在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将揭晓答案,我们会进一步介绍五种心理界限模糊的人所具有的典型样貌,你可以据此看看自己是否有这些人身上的一些特征。
03 五种典型心理界限模糊的人的样貌
这个部分为方便大家理解,以电视荧幕上相对来说大家比较熟知的人物角色作为例子,来谈论5种界限模糊的人的典型样貌:
第一种:常退让,缺乏自信,哪里需要哪里贴的便利贴女孩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明兰宥阳老家的堂姐盛淑兰是典型的第一种:
剧中淑兰嫁的相公是孙秀才,当初嫁给孙秀才时,是女方盛家置办了房子、铺子和仆人,就连孙秀才读书束脩都是盛家贴钱给的,结婚3年来,孙家对淑兰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一有不顺心,都怪到淑兰身上,一口一个小妖精和贱人在骂着淑兰。明明自己家各种倒贴夫家,淑兰却隐忍不发,不敢出言顶撞婆婆和相公。
婆婆总是要求淑兰在床前伺候,因而淑兰和孙秀才同房少,其下也无所出,因为没有孩子,短短三年,淑兰被婆婆接连逼迫着给孙秀才纳了23个妾。每每孙家闹腾的时候,盛家为了平息风波,都会再次给孙家送去两个铺子。
一次次的倒贴钱财和小心侍候,并没有换来孙家的任何感激亦或是家庭的安宁,孙秀才最后竟然在外和一名青楼女子有染,这名女子还怀有身孕,孙秀才想要求娶这名青楼女子。
淑兰告诉秀才盛家自有古训,“不与娼妇同处一室”,孙秀才还因此事动手打了淑兰,连外祖母都对淑兰说,“孩子,你是想被他折腾至死么?”
从淑兰的故事回到现实生活中,你也是一个遇事隐忍,害怕表达自己想法和害怕冲突的人吗?每次只要怕对方生气或者闹腾,为了让对方合意和开心,就顺着对方的想法去做,从而压抑自己的感受?
扪心自问,这样一味满足他人,压抑自己,你能忍受多久,这样生活,你真的会快乐吗?
第二种:把父母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成为父母任一方的情感慰藉者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武林外史》,剧中女配是《还珠格格》中晴儿的扮演者王艳, 她在《武林外史》中扮演白飞飞,其母亲白老夫人被快活王柴玉关抛弃后,脸也被大火灼伤以致整张脸被毁容,白夫人20多年来一直活在仇恨中。
每当飞飞犯错,白老夫人就拿鞭子使劲抽白飞飞,一边抽打,一边不断用语言激起飞飞心中对快活王强烈的仇恨。
白飞飞二十多年来一直被母亲教唆着去向自己的“父亲”快活王报仇,飞飞承载了母亲内心对快活王的深深怨恨,成了母亲的情感慰藉和容器,她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替母亲去找那负心的快活王复仇:
飞飞作为幽灵宫公主,杀伐决断,狠心异常,可是内心仍然渴望有人来爱她。
男主沈浪也适时地出现了,两人惺惺相惜,互相喜欢,但飞飞的成长经历(在她的认知里,父母都不爱自己,从小母亲就把她作为复仇的工具、父亲也无情抛下自己,她心中承载了太多怨恨)注定让她在这段感情中会患得患失,没有安全感,会担心沈浪不够爱她。
比如飞飞在看到沈浪和女主朱七七之间纠缠不清时,就误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听沈浪解释,就跟沈浪说断绝关系,一把火烧了他们此前在一起居住的房子,决绝离开,之后还因此事把朱七七的脸给毁容了。
飞飞后来得知是自己娘蒙骗了自己,让自己误解了沈浪,不堪忍受内心承载的恨,哭着说:
飞飞失去了沈浪的爱,没有了情感上的羁绊,又因为白老夫人惨死,一心准备向快活王复仇,却被快活王告知真相,自己其实并非他的女儿。
在决斗中,为沈浪挡了一掌,身负重伤,临死之前对沈浪说:
就好像剧中的白飞飞一样,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把父母一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和他们共生在一起。
比如,母亲会在女儿面前抱怨她那负心或者没用的老公,向女儿大倒苦水,把女儿当成自己的指望和依靠,渐渐地女儿就会成为母亲的情感慰藉者,和母亲同盟,并和父亲疏远,甚至影响深者,可能仇恨父亲,终其一生都会和父亲对抗,在和异性的亲密关系上也会有各种问题。
自我分化水平不高,我们也就逐渐分不清哪些是父母(或者他人)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承受了很多原本来自他人的痛苦。除非我们通过自我觉察逐渐找到自己真实的情绪和需要,这样才不会把自己的人生过得混乱不堪、一塌糊涂。
第三种:能者多劳的优秀综合征者
《欢乐颂》中的樊胜美,口头禅是“别怕,有樊姐呢”。连奇点都评价她是“事事操心,事事忙碌啊”。安迪说她是可以为朋友出头,而砸了白主管房间,也是可以为了一个网上污蔑帖,撸袖子上阵的仗义女子。
可将近三十岁的人,明明能力很强,已经是资深人力资源,却没有存款。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她从刚开始工作,就把家里所有的担子都往身上背,家里重男轻女,樊胜美她爸妈不停地让她填家里这座无底的窟窿洞:
哥哥的工作,也是樊胜美费尽人脉去帮忙找的;哥哥打人,也是她付的医药费和赔偿金。为了补家里的无底洞,她到处借钱,借得人家都怕了她。
等到退无可退,她爸要做手术,没有那么多钱拿出来的时候,奇点愿意有偿借钱,可樊妈妈不愿意抵押房产证,还让女儿胜美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咬咬牙省一省,以一己之力还奇点借的10万块钱及利息。
这个时候,樊胜美终于看清了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弱女子,而非力挽狂澜的英雄:
这也提醒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有本事,就什么都去做,什么都去扛,英雄终有一天,也会有受不了、特别脆弱的时候。
更何况,你辛劳的付出在很多时候并不为人所看到和珍惜,相反他人会觉得因为你有能力,你做这些是应当的,是理所当然的,逐渐你就会活成一个任人欲与欲求的大傻子。
第四种:圣母玛利亚似的救世主角色
《延禧攻略》中秦岚扮演的的白月光——富察容音,作为皇后,贤良淑德,尽心尽力善待妃嫔,总是帮妃嫔各种善后,就好像一个救世主一样:
比如帮愉妃和还是孩子的五阿哥免受高贵妃的迫害,巧送金银给贤妃让其在牢中疏通,帮贤妃狱中的弟弟和阿玛向皇上求情。
可最后她却被纯妃、贤妃迫害,其子惨死,她痛不欲生。
她无法接受自己明明这么善良,没有做过一件坏事,最终却为什么连自己的孩子都保不住,她激动地质问皇上自己是谁,可却被帝王之心伤地体无完肤,心如死灰转而跳楼身亡:
有一句俗语,叫做” 先顾肚腹,再顾佛祖“,讲得就是在发自内心做善事前,有没有能力先保护自己,照顾自己,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底线和原则。
就像富察皇后在跳楼前说的,自己接连生下了两个孩子——永琏、永琮,却无力保护他们,以致痛失爱子,实在枉为人母。
就像自己刚刚开始工作——辅导学生考研的时候,也是想着能拉一个学生就拉一个,是抱着救世的想法去的,却忽略了这会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让自己过得也是很心累。
任何时候,都应该量力而行,不要连自己都不顾了,而去帮助其他人。我们不是救世主,每个人生存于世,最终都需要独立去面对属于自己的责任和挑战。
第五种:无法说"NO"的愚孝老大
前段时间热播的《都挺好》中的老大苏明哲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他父亲苏大强说要什么就给父亲什么,从来不忤逆父亲:
父亲要房子,明哲就说给他买,钱自己一个人出。可明明自己此前才下岗,刚找到工作,生活目前都还不稳定。更别提明哲自己小家还有个小孩子要抚养,妻子吴菲告诉自己老公家里都快入不敷出了,说明哲就是喜欢打肿脸充胖子……
父亲苏大强说要换保姆,明哲就又给父亲很快出钱出力重新换了个保姆。
在老大明哲心中,孝顺老爸苏大强比照顾自己的小家还要重要, 妻子吴菲都因为这个跟明哲表明承受不了,提出离婚,才终于让重视家族团结的老大明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一旦我们的心理界限不明确,很容易就会把真正的问题给掉包了。孝不孝顺和是否就一定要满足父母的要求是两码事,因为太重视家族团结和和谐,太想顾全大局,我们往往会模糊了焦点问题。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一定要时刻注意到是否经常压抑自己的需要,去符合对方的期待,或者害怕成为那个不和谐的人。这个时候,往往需要我们停下来去检视一下自己的界限是否太过模糊或纠结。
今天上篇正文部分就到这里结束了,这周会更新下篇来讲第三部分,即如何内外兼修以设定健康安全的心理界限,欢迎大家到时继续捧场围观~~
你是否有过界限模糊,忍让自己以迎合他人的时刻或者你是一个清楚知道自己底线,勇敢维护自己权益的人?欢迎在阅读此文后,在留言中分享关于你的故事或者体会。谢谢大家~!
END~
· 相关好文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