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最想问的一个问题
书名:《原则》雷·达里奥著 译者 刘念 张帆
我最想要在书中得到的一个解答:生活工作中应该执行的原则都有什么?
问题的动机:成功来源于正确的选择,那么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
直接上干货:
79)保持与员工意见统一。无法达成一致的后果:1)我们不了解彼此的想法,通常会得到截然相反的想法和推断;2)我们对于如何推进任务不清晰;3)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没有找到;4)会导致令人摸不着头脑,低效率的决策。当然有时候出现不可调和的分歧,但仍然需要管理做出决策,这种情况是可以接受的。争取意见统一的过程是为了能够让大家明白各自应该干什么,但是,也可以保留那些无法消除的分歧部分。最为关键的是需要将分歧提出台前来,讨论分析以求获得一个解决方案。通过讨论原因及其分工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和共同进步。
80)充分了解工作相关情况。即必须了解自己可支配的资源情况,即身边的员工、工作流程及存在的问题。
81)避免和员工产生距离感。以下文字来自《学习学习再学习》古严老师结合工作情况,对本条的实际应用,是学以致用的精典。原文如下:
对这一条分析的时候,我的问题是:
管理者和员工之间最大的距离感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结论是彼此的心理距离。因为由于企业组织架构层级的存在,将管理层与员工层之间形成了天然的隔膜,容易造成彼此了解不够,在彼此有效协作方面经常遇到问题。所以,要解决心理距离,必须从管理者做起,管理者必须从底层认知的角度将自己解剖,让员工直接认知到自己的本质。而解决方法我参考了互联网本质的思维模式。
关于互联网的本质,我觉得有三点:
连接 · 开放 · 共享
这三点其实给管理者提出了三个问题:
管理者如何与下属更好的连接?
管理者如何与下属更开放的直面真相?
管理者如何与下属践行分享精神?
管理者如何与下属更好的连接?
首先说第一点,我采用的方法是面对下属制作自己的使用说明书。
经过观察我发现,在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日常工作中,由于各自的认知偏差,经常会出现各种误会,影响工作成效。我就在想,如果把我自己视为一款大家从来没有使用过的「商品」,在使用我之前,必须要看说明书才可以更好的操作。那么写一篇针对如何使用我自己的方法论,告诉我的同事在未来如何「有效」的使用我。问题岂不是能够得到前瞻的解决?
所以,我就从三个维度对自己进行了「分析解剖」,告知了大家使用我的方式:
与古严沟通;
找古严帮忙;
给古严建议。
通过彻底公开这个说明书,我发现能够减少彼此沟通中的误会和无用功,相互之间也能够有更有效率的协作配合。而且经过试用我还发现,这个说明书对于创业型公司尤其有帮助,因为说明书不仅有利于增加新招聘员工对自己的了解,更能根据公司业务特点在说明书里面进行协作和配合的说明,为彼此增加更多「专注时间段」,能够产生更多工作成效,可谓一举多得。
其实我觉得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尝试去打造一部让下属更好的使用自己的《说明书》。像笑来老师说的《七年就是一辈子》是一部 ongoing book 一样,我觉得这个《使用说明书》也是一部共创说明书,随着工作协作的深入,所有的使用者都应该对使用的产品提供各种改进意见,促进产品的升级迭代。
这是我读到的《原则》这本书最好的应用范例。这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书上东西只是在书上,即便读过如果自己没有想明白,只能停留在自以为懂的层面。只有自己想明白了,才能成为自己的武器。谢谢你古严!
未完待续……原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