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老师
社会交往是个体融入社会、确认身份与地位、构建人际网络、整合社会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需求。
在交通与通迅技术落后的时代,社会交往的范围集中于血缘和业缘圈,很难扩及到更广的范围。由于交通与通讯不便,维系社会稳定的伦理道德内容中,甚至出现了“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
一旦超过一定的地理距离,沟通的成本便会成倍增长,难怪孔夫子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喟叹,诗人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惊喜,也不难理解古人对“鸿雁传书”的痴迷了。
考察漫长的人类交往历史可以发现,人类交往的范围与频度与交通工具的改进,通讯技术的更新,密切相连。
但直到最近的2016年,人类交往的形式开始摆脱现实的限制,进入到虚拟世界。
今天,由VR、AR、MR实践所带动的社会交往,正在打开一扇人类全新的解构世界的窗户,进入到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交自由穿越的时代。这是值得讴歌的乌托邦?还是滑入黑洞的危险信号?结果不得而知。
VR即虚拟现实,又称灵境技术或人工环境。它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通过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频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使用户沉浸其中而带来逼真体验的技术。其最大的特点是交互性,沉侵性和想象性。
AR即增强现实(更逼真的虚拟),它是通过电脑技术,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从而完成虚拟信息在真实环境中的即时呈现的技术。较之于VR,在交互性、沉浸性和想象性上更强悍。
MR即混合现实,指的是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而产生的可视化的新环境,在新的可视化环境里物体和数字对象共存,并实时互动。
我们完全可以忽略它们的技术原理,但我们无法忽略这些技术可能带来的巨大冲击。
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称为VR元年,从高端到低端的VR技术,逐渐走向主流市场。对VR、AR、MR发展前景,从玩家到商家,从制造商到政府,从业界领导者到各路社会精英,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与希望。
2016年12月,Facebook宣布将Oculus拆分为两个部门,一个专注PC VR,另一个专注于移动VR。在创始人被誉为“盖茨第二”的马克.扎克伯格的心中,移动VR将成为取代智能手机的下一个主要的计算平台,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人类社会交往的模式将完全改变。
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产业白皮书》发表,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VR重度用户达96万,发展客户1700万,潜在客户群2.86亿。书中描画了我国发展虚拟现实产业的战略与布局。各地政府也纷纷出炉本地的产业政策,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地方政府,都把VR、AR、MR作为下一块蛋糕。
在互联网企业中,阿里巴巴的举动引人注目。2016年2月,阿里投资Magic Leap 7.94亿美元C轮融资;3月,制定Buy+计划,意图打造全球最大的3D商品库;7月,在淘宝造物节上展示Buy+ Demo;11月,投资1500万美元给以色列AR引擎和解决方案公Infinity AR;11月,手机淘宝上线Buy+页面;2017年1月,600万美元C轮参投以色列AR头显镜片制造商Lumus;同月,阿里旗下的阿里资本以超过1000万美元投资瑞士车载AR导航技术公司Way Ray。阿里帝国征战VR疆域的野心一展无余。
VR、AR技术应用范围,如漫堤的湖水迅速在各个领域漫延,教育、医疗、娱乐、饮食、电影、情感等等,表现出广泛的渗透力和令人鼓舞的前景。
在社交情层面,VR与AR自由跨越次元隔阂的功能,释放出个体社交可能实现的结果的巨大空间。这包括从目前的预设性场景过渡到即时性场景,从点单式社交到自助餐式社交,从被动的人体验到主动探索的转变等等。
对迅速走向爆点的VR技术以及它在未来社交中能起到的作用,欢乐派与悲观派各持己见。
乐观派认为,VR技术能利用画面和声音创造一个环境,改变我们被现实禁锢太久的大脑,从而改变我们的观念及行为。
在科威特为叙利亚举办的筹款活动上放映VR纪录片后,筹得38亿美元,多出目标的2倍多。捐款者普遍认为是VR纪录片所呈现的让人震撼的叙利亚难民画面,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大的捐款的额度。
老牌的纪录片制造者BBC,也投身于VR影片潮流,准备推出“沉浸式新闻”。
对虚拟现实仅以有这样的功能,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VR能让我们大脑产生错觉,以为化身就是我们本人,而VR中的身体就是我们自己。这种错觉叫做“身体所有效应”。
另一项VR社交实验的结果令人兴奋:让参与者在虚拟情况下进入另一个人躯体内,用他人的视角观察世界。实验结果表明:当一个白人被“放进”一个黑人替身时,他对黑人的种族偏见下降了;“放进”一个有更多音乐家气质的躯体内,他也能更快地学会打鼓。
这是否能够说明,VR技术有助于打开每个人的潜能之门,亦或为同情心一类的高级情感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悲观者认为,依靠虚拟现实而创造奇迹的想法,只是人类欲望的另一种表现。丹麦大学研究人员提出一个新概念:有预谋的共鸣。告诉我们共鸣、移情、同理心等概念很多时候是一个选择悖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却也更可能伤害他。
东京大学发表的官方报告称:“这种虚构对象的生活方式(指真人与虚拟的异性之间的情感交互),最终会导致日本的没落。初步估计,到了2050年,日本将会灭亡。”
这听起来有些耸人听闻,但考虑到日本有近40%的适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的统计数字,这种担忧也不无道理。
毫无疑问,伴随VR、AR、MR技术的不断进步,故事、灯光、运镜、音乐制作的进一步精致,虚拟现实与真实现实的界限将被持平,而人在虚拟的庇护所下,是否还会受制于现实道德的禁区,迈出文明的步伐,结果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今天还是小众参与的虚拟社交,将迎来爆发的一天,那一天的到来,对我们而言,是乌托邦乎?黑洞乎?
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