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是事物变化的普遍存在。大到朝代更替,经济规律,小到四季变化 ,个人管理,都可以在一定长度的时间范围上找到周期的存在。比如说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处变不惊,有洞察力,阅历丰富,其本质是夸赞对方,对于事物周期规律存在的熟知,也就相当于对事情有整体把控的经验和预判能力,这就叫洞察。本文主要是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对情绪认知的变化剖析给大家,一方面是能够更加理性的管理自己,另一方面是在进行沟通工作、人际交往的时候减少不必要的情绪损耗。
推己及人,死磕自己,用我一个人的成长去为我们之间的协同节省成本,长期来看,确实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穷则独尚其身,把关注点放在自身成长上,既是对自己最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身边相关者最有价值的方式,我会保持足够的耐心,用一个很长的时间自我培养。而长期也是认识周期和趋势的必要条件,希望大家能够保持耐心,对我或者对你自己短期期望不要过高,当然长期期望也不要过低。
长期记录,是我所知道的认识周期的最好方式。长期+记录,缺一不可,长期能够让规律逐渐显现,而记录是为了弥补人类大脑的“记忆缺陷”(其实缺陷倒也谈不上,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而已)。认识客观规律是做出改变的有效途径,先改变认知才能够不断的和人性周旋,不断地给自己“做局”。
情绪的波动就像一条有周期的曲线,每一个时刻的情绪,都可以在兴奋与低落之间进行量化,加上时间维度后,就绘制出一条曲线,我把它比作“情绪心电图”,心电图的周期是以秒为计时单位的,但每个人的情绪周期长度却不尽相同,而且振动幅度大小也不一样。在我成长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情绪的认知是完全处于空白状态,也因此被情绪左右了很多年,比如说兴奋的时候自命不凡、自鸣得意,低落的时候妄自菲薄、自怨自艾。好在每次表露出得意的状态时,母亲总会教导自己保持低调、再接再厉,虽然当时会有不屑,却发现每次母亲的忠告都会变成现实,让自己吃点苦头后,也开始学会对未知的事情保持敬畏之心;当情绪低落之际,总是喜欢和父亲聊一下自己和未来,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父亲的鼎力支持,慢慢对未来充满着信心,正是这样一个不断调整试错的过程中,对未知保持着足够的敬畏和信心,便也开始塑造我的思维方式和性格。我们也都知道,青春期的性格养成是最为煎熬的,性格也正是父母能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性格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能对自己清晰的认知才是人跟人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俗话说的“人贵自知”,在认识情绪的过程中并不简单,或者说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由于我的表达能力有限,能表述出来的也不一定很完备,但我还是要试一试,毕竟这也是“自知”的过程。
“活在当下”已经是被自己遗弃了很久的观念,但在此之前,“活在当下”却是自己的行为准则,其实还被理解成“及时行乐”,“有花堪折直须折”相近的意思,但我发现“活在当下”也被“困在当下”,怎么也走不出来。导致情绪成了我的焦虑来源,折磨了自己很长一段时间。带着这种困惑,后来我接触到一个概念“活在未来”,刚开始时有点难以消化理解,但随着不断地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慢慢对这个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即“每一刻当下都是之前一段时间积累的结果”,那么就不难发现,现在吃的苦都是以前偷的懒,现在流的汗都是以前脑子进的水。由此推理,如果现在就开始做有价值的事情,不断积累每一个当下,那么当未来来临的那一刻便是最享受的时光,能够让自己进入良性循环,自己的成长也就越来越快,所以我坚定的要活在自己的未来,这中间的过程也很曲折,引发自己思考“活在未来”的另一个版本是“愿以后的自己能够感谢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刚刚讲了两个东西,认识情绪周期和未来导向,两者融合在一起是什么呢?是一条有上升趋势的周期曲线。下图是用经济学中的部分规律来举例的,能够比较直观的看到整个上升的趋势,虽然有周期,但整体在不断提升之中,也就是周而不复始,虽然循环,却没有往复。
记录是见证成长最好的方式,父母喜欢用相册来记录我们成长的轨迹,每当我们回忆一家人坐在一起翻看相册的时光,总是一幅温馨的画面,尽管那相册已经被翻看了无数遍。相册能够把我们长期的成长,浓缩在短短的时光里,现实总是成长太慢,而我们的心又太急,相册便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压缩时光,我想这也能够解释大部分人喜欢看电影的吧!相册本质上是一种记录的方式,能够直观的呈现我们外在的物理变化,那么内在认知上的变化如何记录呢?答案是文字。从宥汐同学(简书作者“尚汐见宥”、喜马拉雅“宥汐”电台主播)处得知一句话,“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这在一定的角度下是非常现实且正确的,虽然不记录并不代表我们的认知上没有成长,却很容易进入一种“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盲目状态,而进行文字记录就能够让我们升级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认知状态,两者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天差地别的,在没有文字记录的习惯之前,我没办法从一个很长时间的来观察自己,也就会常常对自己耐心不够,以至于做很多事情“三分钟热度”,常常虎头蛇尾,归根到底还是对做成一件长期的事情缺乏整体的认知,而记录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说了一部分比较抽象的认知,接下来以我自己举例,希望能够进一步帮助大家理解,成长本就是一个具有周期和趋势的过程。每当我焦虑困惑的时候,便会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写下来,情绪也罢、纠结也好,每次写完之后感觉整个人的状态都进行了清零,那些负面的认知就从大脑中转移到了文字上,自己就能够更加理性的处理问题。随着不由自主的强化,慢慢也就养成了习惯,现在基本能做到每半天总结一次,和每天吃饭一样,已经是成为一种刚需了。经过长期的纪录,还会有一些意外收获,比如能够从一个比较高的视角俯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前做事情总想要一个即时的反馈,但很多事情我们必须独自承担,而且需要一个长期顶得住去做的的过程,我不可能永远活在别人的褒奖之中,但习惯于此,我没办法去突破这个瓶颈。但自从纪录之后,我便能从长期的视角来观察自己不同时刻所处的位置,点滴的记录便清晰的描绘出成长的轨迹,有了轨迹也自然而然的就容易发现情绪上的周期规律,再按照规律来自我管理就更容易做到。关于每天的记录我补充一下,发现规律的前提是,对自己一定要真诚,所以写的时候我会毫无避讳的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这就有一定的私密性,只是写给自己看的,组句、辞藻什么的都无所谓,推荐一款软件——“青柠日记”(此处招商,哈哈,好东西拿出来分享),可以把很多此刻的想法只要写了下来,那么接下来就会“忍不住”思考我什么会这样想呢?就会开始比较客观的深入分析,往往很快就把一件事情梳理完毕,不过瘾的时候自己还会进行“对标”(用一定的标准跟自己做对比,发现不足),或者是价值观梳理,反正很过瘾。总结一下,最基本的两步,真实记录和客观分析,在情绪认知上就是先宣泄,把什么不开心、不爽、疑惑、顾虑写下来,接着你的大脑会驱使你去思考为什么?
这里介绍一本书------《微习惯》,作者就是每天坚持做一个俯卧撑,最后实现健身的目标,而且从这个习惯中收获了健康身体之外的很多东西,而记录一开始的时候,你也可以把它当做是一种微习惯,一开始你可以每天坚持写至少一句话,实在没写的摘抄也行,乱编也罢,只有一个目的——坚持。有些时候,只要我们按照正确的方式思考、做事情,时间便会给我们最丰厚的回报,当一段时间后再翻看以前的日记,很明显的就能够发现自己的“情绪心电图”,此时对情绪的认知也就升级到了2.0——一条中学学的sin函数图像(如图1-2),为此我欣喜了好长时间,这也让自己学会去保持心态的平和,也就是尽可能让情绪稳定在图1-2中的水平线上。
作为老师,如果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清晰的认知,如果学生犯错了只知道指责,表现良好了不用心引导,学生的成长就只能像第二幅图一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而老师也只能表示:太无奈,这就是虽然能够意识到周期的存在,却看不到趋势是可以由我们人为操作的行为模式。我们不妨可以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也就是处于波谷的时候,除了必要的批评,更要引导学生思考错误行为背后的认知模式,当然这对老师的认知水平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学生表现的好的时候,加以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他过程努力之后应得的结果,强调行为而不是结果。但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容易犯的错是,短期期望过高,而长期期望过高。把培养放在长期的维度上进行强化,用物理学中的“共振”来实现趋势引导,在下文的自我管理中,会提到管理中的“共振”,借势而上、顺势而为,便是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本篇文章写来已久,却始终在修改,始终都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感觉,毕竟是需要不断练习的,能够认识到这点便是对周期最好的实践了,但至少前半稿修改过了6遍,先拿出手接受大家的检阅才行,关于趋势的预测在后文中我会继续将自己的观点展示给您,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