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确定你尝试改变的行为是哪类行为;其次,一旦你确定了某事的行为类型,便要选择所需的武器去改变它。
那么,不同的行为都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又该选取哪类武器来应对这些行为呢?
第一类,自动行为。自动行为指的是人们出于无意识做出的事情。比如,在等红绿灯时不知不觉抓起了手机;有东西朝你脸上扔过来,你会不由自主地缩头;或者是一种重复的无意识行为,比如咬指甲;或是因为膝盖上放着一袋薯片就不知不觉地吃了半袋。自动行为有两个特点:第一,无意识;第二,深深铭刻在大脑中,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
那么,在改变自动行为时,可以使用哪些武器呢?
因为自动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人们并不会觉察到自己在自动做某件事,所以,想要改变的时候,那些需要有意识地关注所做之事的武器是不管用的。
“极度容易”,此时便可发挥作用。如果他戴上手套,那么,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在挖鼻孔就变得无所谓了;因为,除非他摘掉手套,否则他没法把指头伸进鼻孔。
除了“极度容易”之外,“反复铭刻”、“行为在前”和“反复吸引”等改变行为的武器效果也不错。
第二类,冲动行为。冲动行为是人们在受到内心强烈驱使或在愤怒的状态下所做的事。要想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是冲动行为,我们可以看这是不是一件你能意识到但感觉无力阻止的事情。
如果是,那么它可能就属于冲动行为。同时,在描述冲动行为时,我们往往会使用痴迷、冲动、强迫或热切这样的字眼。
冲动行为与自动行为的区别在于:
人们可能会觉得抑制不住自己去做冲动行为,但能意识到自己什么时候会去做,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自动行为是大脑深处铭刻得最牢固的行为,人们会自动去做,所以往往还意识不到。
冲动行为在铭刻深度上紧随其后,因为它们指向的是感觉不可能不采取行动的念头。
自动行为的无意识本质让人无法阻止自己去做,而面对冲动行为,人是可以把自己拦下来的。
不过,在一定意义上,冲动行为接近于自动行为,这意味着改变冲动行为和改变自动行为所需的力量非常接近,即利用极度容易、行为在前、致命吸引和反复铭刻这几种武器的力量。
第三类,常见行为。
常见行为是人们反复做的事情,至少在做的时候,他们有部分时间是有意识的。例如,许多人下班回到家,就抓起一把不健康的零食往嘴里塞,而不是等到晚餐时再吃东西,这就是一个常见行为的例子。
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常见行为呢?你可以去判断这是不是一件你能意识到,但很难获得足够的动力去改变的事情?
如果是,这可能就属于常见行为。同时,在描述常见行为时,我们往往会使用动力、疲惫或无聊这一类词。
与自动行为和冲动行为相比,人们更容易察觉自己在做常见行为。可它依旧很难改变,这是为什么呢?
比如,人或许意识到自己在吃零食,但这并不足以让他们停下来。他们可能希望自己能耐心地等到晚餐时间,或是有足够的动力去跑步或游泳,但他们做不到。
所以,常见行为出问题,感觉上就像是因为缺乏动力,比如因为太累而没法去跟朋友见面,于是就回到了邮件往来的熟悉惯例上。
常见行为不会无意识地发生,所以我们要想改变它,就不能只动用改变自动行为的那些武器,还需要使用更多的运用觉知力量的武器。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养成冥想习惯这一常见行为的例子。在这一例子中,几乎运用了本书介绍的每一种武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退伍军人大卫·乔治坚持冥想的故事。
乔治冥想的动力来自于他患有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迫切需要获得帮助,所以冥想这件事在乔治这里符合了要事为先这一武器的逻辑。
首先,他逐渐开始行动,每天只冥想几分钟,这是阶梯模型这一武器的应用。
其次,他开始冥想期间,还参加了一项帮助老兵的研究,他接受研究员的指导,加入了一个小组,充分应用了社交磁力的作用。他把冥想当作每日仪式,通过反复铭刻来使自己将行动转换成习惯。
他在一段时间内每天坚持冥想之后,得以回首过去,意识到自己一定是“适合冥想的那类人”,否则他早就放弃了。
正是这种行动在前的做法,让他不断坚持,第一轮疗程结束后,冥想立刻起到了“快修”的作用,显著改善了他的症状,这对他又是一个极大的奖励,因此致命吸引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总之,不同的行为需要借助不同的武器,将7种武器组合起来,能够发挥出大于7的力量,所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非常重要。
当然,在最开始进行判断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很困难,你拿不准自己的行为是自动行为,冲动行为还是常见行为。不要紧,这大概是因为你对该行为的认识还不够具体,所以,一定要好好去分析每种行为之间的区别。
如果树叶想要顺着街道往下挪动,它无法主动迎来一阵风,顺风而行,但人可以。人有大脑。人们或许无法改变自然的力量,但是大脑允许我们选择创造改变的力量。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行为改变很困难,但它确实是可以实现的。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向“空想家”和“积极废人”说“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