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老教了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1.重情趣
“情”是情感,是感情。它包括俩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
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苏霍姆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斯基又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过一个空虚。”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教育事业是爱的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过亲子之爱,因为它包蕴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果教师真正理解学生,赋予其真挚、纯真的爱,就能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激起他们的幸福、快乐、奋发向上的主人公热情,产生强烈的内驱力,也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首先作者痴迷于语文教学,热爱语文教学。其次,要紧的是上课有情。又分为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关注教材,课前备好课,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课前功夫,是关键。进入课堂,关注点转移为学生。课堂上,老师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拨,是鼓舞,是激励。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
首先要钻研教材。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性。
还有一点是幽默。
2.重感悟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
悟什么?
首先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怎样悟?
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
教学中又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于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从这个层面上说,朗读是语文老师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
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这个环节中,抓住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之处。
第三件事是要求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最重要的是抓住要害,切不可面面俱到。
3.重积累
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这三者缺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怎样做到三个积累呢?
语言的积累,第一,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第二,重视课外阅读。
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这样做尝到的甜头,于是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叫他们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再说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走出去,不沉溺于电子产品,多与外界接触,感受自然,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社会。
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重迁移
迁移就是举一反思就是运用。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读的迁移就是由课内到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做法: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两个字,动员。
再说说有读到写的迁移。
大的方面,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要十分重视。
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写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的小练笔都是写的练习,是看得见的,最实际的,由读到写写的迁移。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这样的孩子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5.重习惯
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用语言的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做批注),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
运用语言的习惯,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在“时习之”中形成,是“养成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在大量的实践中尝到了甜头,有的甜头也会产生兴趣,有兴趣便会自觉的去做,如此下去一些不读书不看报,便会觉得一天的生活少了点什么,学生有了这种感觉,那就说明习惯形成了。习惯的养成,可忽视老师的影响,“影响”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