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一篇话语又还未落下,ICO监管已经如雷雨般到来,多家ICO项目平台都发布公告,开始关闭项目,不再做新项目募集,并且做旧有项目的退币事宜。当然已经投出去的项目如何处理,不同平台大不相同。
在上一章节里,初初谈到了ICO的套路,正好现在ICO都被停了,写出来也没啥问题,算是给韭菜们补补课了。
监管的雷霆震怒
8月21日,央行总部收到了相关紧急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用实质重于形式的穿透式监管来看,ICO属于变相非法集资。研究了大量的ICO白皮书后,得出的结论是:“90%的ICO项目涉嫌非法集资和主观故意诈骗,真正募集资金用作项目投资的ICO,其实连1%都不到。
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官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网信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商总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
公告
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有关部门将密切监测有关动态,加强与司法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工作协同,按照现行工作机制,严格执法,坚决治理市场乱象。发现涉嫌犯罪问题,将移送司法机关
好了,看了这些,各位看官可以散了,这个定性就是“非法集资”,韭菜的大富翁梦想破碎,而割韭菜的大富翁们则面临着牢狱之灾的风险,惶惶不可终日。只是这一刀切的做法,远远超出了业内的预期。不过有因必有果,之前的种种疯狂都是为现在埋下的种子。
复盘
虽然看着大幕落下来,但是还是要做一下复盘,看看这个ICO的套路是怎么一个故事?为什么在有90%+的骗子项目的同时,却还是存在有看好的可能?
上文也讲到了ICO项目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起点即终点的完美项目。其总是要有个逻辑基础的,为什么其他项目没有法子形成这个闭环,而这个环节的关键点在哪里呢?
ICO代币
代币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逻辑基础,但是这个却是最不靠谱的,因为项目都还没有出来,只是个想法,一份白皮书,一些开源的代码,甚至有的连代码都没有,也有没有白皮书的极端案例。显然单凭这些是无法证明其数字代币的价值的,这根本比不上Q币,你可以买会员虚拟头像,也比不上直播间的鲜花,你可以去打赏。
而这种数字代币的实现,基本上Github上下载代码来改一下换个名字,就有一套新的数字货币出现了。这些代币可以选择建立在分叉比特币区块链上,如ZCash,或者是以太坊区块链,如Augur。一定程度上,你可以将代币视为货币本身(例如美元,欧元等),而其所在的区块链协议,就是其货币政策。
代币有多种类型,只要项目方愿意,可以代表很多不同权益的东西:
• 项目应用中信用凭证
• 项目的利润权益
• 项目所有权或股权
• 项目的债权
• 只是一个可以交易的数字资产
• ....
出于对SEC 监管政策的规避,大多数的代币,都是以项目的信用凭证作为主要的发行用途。当然在实际上,因为很多项目都没有落地,大部分的代币只有一个虚幻的可供交易的数字资产的形态。
代币消耗增值理论
说到这里,那么就知道白皮书里主要展现的,除了产品和业务,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关于其代币发行的体系,因为这关系到其代币消耗增值的理论。
目前市场上90%以上ICO项目所出售的代币在设计上,都是总量恒定。这个设计的想法,其实是预设一个信用货币发行恒定,在产业应用情境成熟之后,需求抬升,在外循环中,外部参与者买入代币,推动价格上涨,而在内循环,持有者卖出代币后,又有相应比例重新投入购买代币,而在使用机制上,又设定了代币损耗机制。 这就是说,只要市场需求源源不断,代币持有者就可以稳坐钓鱼台,等着代币升值。
呃,这个理论听起来还不错,而且以太坊给了一个绝佳的示例。对以太坊而言,它的代币:以太币被用来提升它的区块链的生态系统。以太坊创建了一些以太币,并向公众推出了这些代币的预售,然后用这些资金来开发它的区块链。
但是,我这个总是喜欢说但是,这个理论体系下,有一个总量恒定的预期,主要是防止过度发行造成的通货膨胀,并且更多是为了保障早期持有者的利益。那么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里面隐藏了其代币属性其实是股权权益属性的映射。否则信用货币是需要随着信用的扩张来做适度的通货膨胀的,否则这个项目资源的信用总量就变得恒定了,其未来空间只是取决于链条最末端的需求购买者的价格承受能力。一旦零界点被突破,则整个体系就崩盘了。这也就是“郁金香泡沫“的最后一刻。
流动性溢价
流动性溢价是整个环节里面最为重要的一点。这句话的意思是,ICO项目上的核心环节是代币上交易所,如果代币不能够上交易所,那么它的代币是无人问津的,或者只能够上小交易所,那么就面临流动性不足,大量的抛盘会使得项目破发,影响其长期价值。
这边需要说的一句,交易所其实是整个环节中充当了利益最相关而又是最坏的角色。也就是说,如果交易所对ICO项目严加把关,只有成型的好项目才有机会上交易所,这市场的泡沫就不会这么大。但是,因为人际关系和金钱利益的关系,这个环节确实最灰色的地带。
下文是证券时报记者发回的报道 ICO监管山雨欲来
某些空气币、垃圾币要上交易平台需要支付巨额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对于尚且需要“融资”支持的初创企业来说,不可谓不大,最终必然是由参与者买单。老猫透露,某平台上线一个ICO代币品种要收500万到1000万,甚至某平台上线费用已经达到了 6000万
啧啧,这才是整个环节的真相呀。
投资市场的冲击
创业者之苦
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在项目出来之后,自己或者家庭、团队的投入后,需要求爹爹告奶奶的去和 VC 一个个低效率的交谈磋商。而VC 则是百里挑一地选项目,即使这样,也是失败极多。
所以在ICO出来之后,大家看到了一个可能,凡是可以ICO 的,肯定会去 ICO,无法 ICO 的,才去找天使和VC去做股权融资。这其实是对当今的融资格局的一个重构。
投资者之苦
投资也是九死一生的事情,各个项目是各种不靠谱,信息不对成,项目盈利差,要利润还是要规模,要生存还是要发展,跑太快现金流断裂死了咋办?跑太慢被别人给超过了,也死了咋办?LP今天投资明天就要退出咋办?我们的基金两年后就要到期,5个项目里,3个死掉了,一个半死不活,还有一个运气很好,但是还在等待IPO排队,至少3年后才能退出,要咋办?
ICO出来之后,VC也突然之间发现投下去之后几个月后就可以开始交易了,退出时间贼快,利润贼高。以薛蛮子为例,跑去请教比特币富翁李笑来,吃了大餐合着影,一边说着ICO不靠谱,一边快速端端端地砸了20多个ICO项目。围观者一脸懵逼:你这是什么节奏?
还有明天吗?
《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65个,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达26.16亿元,参与人次达10.5万。但金融科技分析研究机构Autonomous NEXT统计,国内参与ICO的人数达到200万人。业内总有个念想,只要ICO规范化的流程问题解决了,自主监管和创新平台提供支持,ICO其实是有机会成为传统投资的真正对手。只是现在这就是镜中月,水中花了。
某互联网公司一直以来都有一句信条:Don't be evil。但这只是主观意愿,我们并不知道他是否会不会保持或者妥协,或者他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或者错的,在白左当道的旧金山,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或许我们应该期盼未来会变成:不能作恶(Can't be evil)。
这里的重点并不在于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是否是一项正确的决定,而是在于任何人或公司都没有权力去作出这种决定。这才是开放的区块链技术的价值所在,因为基于智能合约的机制下,交易的达成是基于代码契约的,不可逆的。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相信英雄,他会像北境之王,U-Know-thing-John-Snow,那样守护长城保护人民,抑或是Kim-in-the-North, 白雪之主,白头山神印,炮决的果断,荣誉名字太长念不完的永远伟光正的万民守护--鑫三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