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父母还该不该指导刚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孩子?
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先来讨论一下时代的变化。
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快到什么程度?有人说,宋代的人穿越到明代去,他是基本可以生活的。但是如果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穿越到现在,估计就没法生活了。因为过去几百年上千年间发生的变化太小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所发生改变基本不大。但是现在的一百年之间发生的事情,可以说是天翻地覆、日新月异了。最近的这二百年来,所发生的一切,足以颠覆以前几乎所有的观念、方式。比如电的发明、汽车的普及、飞机飞上天、互联网成为生活必需要等,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百年以前的人,现在我们习以为常的所有东西都足以让他目瞪口呆。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上世纪50年代,因特网在美国被发明出来。从那时起到今天,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它不但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而且直接引导着当今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思维方式由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这种潮流下,面对已经或者将要走上工作岗位的孩子,他们的父母该怎么对待孩子?再用原来的哪种方式来指导孩子是否还有作用?
这首先需要来看看我们要讨论的父母与孩子的年代。这时候刚要参加工作的孩子,多数是90年代出生的人,而他们的父母多数是50年代或者60年代出生。
90年代出生的人,在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电子游戏室开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开设,网吧开始布局,手机、智能手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先是商务人士的奢侈品,后来成为普通人的必备工具和玩具,甚至成为连通世界的必须的媒介。互联网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生活,很多人早就已经开始试验一个月不出门怎么按部就班地生活下去。各种火星文开始出现,各种交流工具、自媒体平台开始出现,付款方式、购物方式放生巨大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反过来看一50年代、60年代的人,很多人经历过饥荒、全部经历过计划经济、改革开放、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互联网经济,以及随之而来的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应该说,在前期的那些大潮流、大事件面前,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给他们的冲击也足够大,但是那时候他们年轻,有朝气,他们是整个潮流的主要参与者,众多的人与年龄更大的人一起,被裹挟着,一步步地走过来。
这个年龄的人,有些已经开始退休赋闲了,有些处在快要退休的边缘。本以为这辈子经历的够惊心动魄了,但是接下来的互联网时代,更让他们目不暇接。如果说,原来的那些潮流他们都没有落下的时候,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就不好说了。
现在的微信、百度、OA、各种APP、网络工具已经满天飞,快递小哥像像鸟一样飞进千家万户送快递,淘宝、京东、网易海购、1号店等网络购物平台一个比一个欢,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网络支付方式现在在大街买烤地瓜都可以不带现金了。我们真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标配,手机成为须臾不可分离的必需品。拥有了手机,就可以与世界自由连接(当然,在中国除外),可以通话、视频、购物、转账、投注、游戏、交友、甚至可以赌博。
看看现在的孩子们,在有些50后60后连电视机遥控器都弄不明白的情况下,两三岁的孩子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电器了,给他一个iPad,他也能很快上手乐此不疲了。网上以前就流传一个小视频,看上去不满一岁的孩子,走路不会、说话不会,在熟练玩手机游戏,被大人把手机拿走之后,嚎啕大哭。手机交给他之后,马上停止哭泣,进入玩家状态。再拿走,再大哭……
回来看看父母们,我见过很多50后、60后不用微信,有的甚至不开4G,不用手机上网。电脑上网的话,最多的娱乐活动是下象棋、打够级。
如果说以前的两代人之间有代沟,现在的两代人之间不单单一个代沟能够概括得了了。如果父母属于那种比较时尚、没有与时代脱节的还好点。那些头脑稍微僵化一点,与孩子在生活方式上,用差异这个词,已经无法表达其中的巨大差别了。
在这种情况下,50后60后的父母去指导孩子的人生、指导孩子找工作、指导孩子的职场,会是什么情况?
跟上时代步伐的,与孩子之间的差异还会小一些。但是也会有代沟,有两代人之间天然的差别。如果跟不上时代步伐的,再去事事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情况就不容乐观了。这让我想起一个成语,刻舟求剑。
所以,在对将要踏上社会的孩子指导问题上,不能用50后60后的固有思维去盲目指导。如果你足够现代,足够新潮,思维方式不僵化不教条,你可以与孩子交流,多提建议。如果本来你就已经被时代甩了几条街了,要么你就与时俱进,多学点新知识再来与孩子交流。否则的话,为了别把孩子引入歧途,还是告诉孩子一下该勤奋、该刻苦、要早睡、要早起、要多读书,然后自己拿上衣服去广场跳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