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表明,无意识控制了我们大部分的行为。比如看到红灯,下意识的踩刹车。
我们知道的比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我们的思维只有一部分受意识控制的(反应性的、深思熟虑的和有意识的),还有一部分则是自动化加工的(冲动的、无需努力的和无意识的)。
1.自动化思维的例子:
- 图式式自发地引导我们的直觉和解释的心理概念。比如我们看到一幅图画,听到一个单词,去描述所看所听的内容,有人认为是少女,有人认为是老人。
- 情绪反应是即刻的。神经通路的捷径是从眼睛和耳朵那里收集到的信息传送到闹区的感觉交换台(丘脑),并下传至它的情绪控制中心(杏仁核),而这些过程都在与思维活动有关的皮层以任何形式进行介入前发生。
- 如果人们积累了足够多的专业知识,他们就可能凭借直觉获得问题的答案。同理,打电话的时候,听第一个词就可以分辨出朋友的声音。
- 当面临快速决断又缺乏专业知识时,我们的无意识思维就回引导我们做出令人满意的选择。
我们对事物的事实、名字和过去的经验等记忆是有意识的。对其他一些食物如技能和条件特征的记忆是无意识的。一个外显,一个内隐。
2.我们高估了自己判断的准确性:
对过去知识进行的判断中存在一种“智力自负”现象(“我早就知道了”),这种自负会影响对目前知识的评价和对未来行为的预测。
能力不足反而会助长过度自信倾向。克鲁格和邓宁指出,对能力的认识也是需要能力的,那些在语法、哟膜以及逻辑测验中得分最低的学生反而有可能高估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才能。
邓宁实验证明,别人眼中的我们比我们自己眼中的自己要更佳接近客观事实,排开职场其他因素。
个体为什么会过度自信?一方面,人们总是将过去错误的判断回忆为基本上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人们往往会寻找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
比寻找证据证伪自己的信念相比,我们更愿意证实自己的直觉,这种现象被称作验证性偏见。
对过度自信的矫正:
- 及时反馈:赛马时每天反馈赔率信息,及时修正。将任务进行分解,估计没部分需要完成的事件。
- 让人们设想自己的判断可能时错误的,找那些证明自己判断错误的信息。综合考虑各项信息。
3.构建记忆:
我们的记忆并不是我们记忆库中所存信息的精确复制品,相反,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建构。我们用自身当前的感受和期许将很多不连贯的信息碎片整合起来,重构我们的过去。
自我感受,比如突然有一天去北京看银杏叶,你突然觉得这场景似曾相识,像之前来过一样。
4.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
态度发生来改变的人,常常坚持认为自己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想的。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发对学生控制课程,写完文章后,他们的态度转变为极力反对学生控制。当他们回忆写文章之前的态度时,学生们表示,当时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一致。
宝洁会进行征文比赛,赞美宝洁,很有可能就是利用这点,重构这部分消费者的态度,本来因为奖品吸引人,写了文章后,变成宝洁的忠实粉丝。
对初恋的态度,人们经常会给回忆蒙上一层玫瑰色,把细小的令人愉快的事件回想得比实际经历要美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