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陪老伴去花市买几条观赏小鱼儿,因为之前养的让两个外孙女摆弄得快死完了。
我已经几年没有养鱼了,以前用的鱼缸、渔具都送人或仍掉了。到北京女儿家帮她看孩子后,忙得也没心思再养了。
那天饮水机坏了,上面带的一个玻璃储水箱挺大,完好无损,老伴觉得扔掉可惜了,就留下来添点水,插几枝花,也挺好看。
过几天觉得单调,让我给买几条小鱼放进去。总共买了四条,两个品种,两两一对;生怕老婆不满意,还专门买贵一点的,花了100元钱。
结果还是没令老婆满意,嫌太贵了,颜色也不合适,说是没有红色的。
反正我也没当回事,想着她也不一定养活,换的时候再买吧。
养得好坏先不说,把两个小外孙女儿高兴得乐开了花儿,围着小鱼儿舍不得离开,用棍子搅,用手抓,吓得小鱼乱跑,到处躲,不敢休息也不敢吃食,第二天就死了两条。
老婆把“鱼缸”放到柜子上,想着高一点够不着就好了,没想到到两个孩子,趁没人搬来凳子站到上面,兴致不减。
女婿看两个孩子那么喜欢鱼,担心玻璃箱不稳,倒下来会摔碎、伤人,就买了个正儿八经的小鱼缸;虽不大,灯光、温度表、过滤泵等一应俱全,加上又买了不少珍贵些的鱼,比凑合着养当然要漂亮得多了。
越好看吸引力越大,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越强,摸摸这拽拽那;一会把灯架掉水里了,一会过滤泵拔下来了,一会水草给挖出来了,总之,没有不敢干的事。更热闹的是拿棒子搅,使撮网撮,用镊子捏,时不时还下手抓……这不,没几天就被折腾得只剩没几条了。
爱人实在看不下去了,才叫我跟她一起去再买几条。
我劝爱人买“黑马丽”或“红箭”,当年在新疆时养过,印象中这两种鱼比较皮实,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强。
那时主要是种花,土培的、水养的,甚至半土半水(盆里有土,盆下安有吸水芯连着水)的都有。
只要有水,我便放些小鱼,主要是试一下生态循环,基本不专门喂鱼食,就让它吃花草的叶子或水中生出的嫩根;也不给花专门再施肥料,就利用养鱼的肥水;水也不长换,底下太脏时,用塑料管抽出来浇花,水少时才往里加。
其中放的就有“黑马丽”和“红箭”,记得退休前一年的国庆节,我到北京女儿家住了一个多月,因为爱人一直在那里看小孩,这期间新疆房子里就没人了,所以就谈不上给花浇水、给鱼喂食。
回来后,完全土栽的花就旱死了,只有水养和半土半水的不受影响;由于水已变绿并严重浑浊,根本就看不到鱼;在换水的过程中,发现鱼并没有全死,其中就有“黑马丽”和“红箭”活得很好,当然还有“泥鳅”。
我开始养泥鳅是从市场上买的,一块钱一条,后来嫌贵才自己用鱼竿钓。
我们单位公园里就有一个人工湖,挺大,像亚铃一样由两片连在一起,其中一片专供游人划船,另一片种的全是莲藕,里面淤泥好深,自然泥鳅也多。
用鱼竿也能钓上一些,但容易挂伤,成活率不高。
再后来我就自己琢磨出一种专门用来抓泥鳅的网笼,用普通装5公斤的空塑料油壶就可以做:
把底部和上部分别剪掉,留成一个圆(或方)直筒;直筒的一端用长一点的小眼塑料网套上扎紧,防止泥鳅外逃;直筒的另一端做一个盖封住,盖上留一个特制的小门,小门上设有机关,让泥鳅进来出不去;门口靠里侧放些鱼饵,蚯蚓、油渣等都可以,起到引诱效果就行了。
泥鳅进入后就进到塑料网中了,塑料网可以选得稍长一点,避免拥挤造成的氧气稀薄,网的另一端系成活扣,以便收笼时好把泥鳅从口中倒出来。
往水里放网笼时,类似于用筝网搬鱼;为了让塑料壶沉入水底,还需加些铁制品;为了隐秘,飘在水上部分的标记,尽量不让其他人知晓;为了放到水深处、自己又不下水,可用一个类似钓鱼竿的长杆,前端绑一钩子,用钩子钩住放入或取出。
我一般在下午天黒前放入,第二天天刚亮人少的时候取上来,每次一个网笼可抓半公斤到一公斤不等。最早只做一个,后来做了5个,每天收获都在3公斤左右;开始只养在有花的地方,后来逐渐多得缸里、盆里、桶里到处都是泥鳅,吃也吃不及,再后来就联系市场上卖泥鳅的人,10块钱一公斤全让他给收购了;这样既不耽误上班,每天玩着就可以收入20—30块钱,感觉挺美的。
这种自做的捕具不但能抓泥鳅还可以抓小鱼儿,技术部分主要是小门的设计,我曾想过要把它申请为专利,经反复考虑,最终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主要是觉得正面意义不大:人工养殖一般用不着,自然野生也都受保护,像我们单位公园这种随便供人垂钓的情况毕竟不多;偷着去捕捉这些小鱼,既浪费资源,也与文明道德有悖……
爱人听到我的推荐后,觉得“黑马丽”和泥鳅都不好看,就买了四条“红箭”和六条“孔雀”;总共20元钱,挺便宜,和原先的放到一起满好看,孩子们也都喜欢。
就是不知到能活多长时间,像她们那种折腾法,什么也不可能养好;好在也不是专门为了观赏,只要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她们在玩的过程中多接触、了解点东西,养成啥样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