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校选班委,如果子路担任体育委员,颜回担任学习委员,那么你认为班长一职谁能胜任?我推荐子贡。
推荐理由:
子贡聪明好学,长于言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与素养;子贡善于思辨,为人通达,可以很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子贡以义取利,以利举义,对推动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果子贡做班长,无论处理班级的内部事务,还是促进班级与外部交流,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人物简介:
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也有古籍写作“子赣”),以字行。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子贡公元前520年出生,比孔子小31岁,25岁师从孔子 。子贡入孔门前已经继承祖业,是一名商人了,入了孔门也时常到各国活动,所以他并不像子路和颜回那样经常陪伴老师左右,但他和孔子互动非常频繁。在《论语》和《史记》中有大量篇幅来记载子贡。
从已有的文献梳理子贡的事迹,我想他担任一班之长,才能绰绰有余。
主要事迹
①聪明好学口才好的子贡
就像子路本来是来挑衅孔子,最后入了孔门并终身追随老师一样,子贡先开始也对孔子并不十分敬重。
《论衡·讲瑞》记载:子贡向孔子学习,一年之后就以为自己超过了孔子;第二年却又觉得自己与孔子大概水平一样了;到了第三年才知道自己远不及孔子。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时候,子贡不知道孔子圣明,三年过去,才完全了解了老师。
之后子贡追随老师,认真学习,他的聪明好学悟性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论语·学而》有一段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告诸往而知来者”,这是一种悟性,子贡就是靠着这种悟性成为孔子学校的优秀学生。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子贡出口就可以用《诗经》中的话来解释老师的意思,可谓领悟之深。后来子贡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那么子贡的口才有多好呢?
我们知道烛之武凭借口才退了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东吴,可是论口才,他们恐怕都得拜子贡为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一段话: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这是对子贡参与的一次外交事件的总结。
事情的起因是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又有所忌惮,所以想要先调动军队攻打鲁国。孔子听说了,对弟子们说:“鲁国是各位祖先坟墓所在地,作为父母之国,国家面临危难,你们为什么不去齐国看看能不能阻止这件事呢?”
子路、子张、子石都请命了,孔子不允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对比之下,一个“许”字看出孔子对子贡的信任,对子贡办事能力的肯定。
子贡也不负老师所托,周旋于五国之间,完成了“存鲁”的任务。这次事件中他还顺便给越国出主意,使得勾践最后完成了灭吴的大业,使五国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经写诗《子贡》,质疑子贡行为。
一来齐境助奸臣,去误骄王亦苦辛。
鲁国存亡宜有命,区区翻覆亦何人。
因为在这次外交事件中,子贡第一站出使齐国,帮助的是齐国的奸臣田常。可是国家存亡之际,谁又能做到听天由命呢?虽然鲁国不是子贡的故乡,但他受老师之托,为完成任务借助奸臣之手也是情有可原吧?况且能变通也是子贡的一大特点。
②善于变通能思辨的子贡
子贡的善于变通在孔子被困陈蔡之间时,与他的对话体现得非常充分。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被困陈蔡之间的孔子分别叫来子路、子贡和颜回问了同一个问题——“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於此?”就是说我们不是野兽却流浪在旷野,我们走的正道,却为何落到这个地步?
子贡的回答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显然子贡在肯定老师推行之道至大的基础上,希望能够老师稍微降低一下标准,否则曲高和寡,君王不会采纳他主张。
孔子不满意子贡的回答,说他“而志不远矣”,比起孔子和颜回对所推行之道的坚持,子贡确实少了一些执着。
所以孔子评价子贡是“瑚琏之器”,瑚琏(hú lián)是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贵重器物。我认为孔子还是肯定了子贡可以为“国之重器”。
但孔子在《易传》里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论语·为政》中也说:“君子不器。”可见孔子认为子贡的层次距离自己的理想还是有差距。
不过子贡的变通让他在俗世的生活中如鱼得水,在卫、鲁两国为相,政治上志得意满;生意也做得风生水起。
他的成功可能是普通人的追求目标,不过子贡并没有见利忘义,也没有为富不仁,更没有妄自尊大,相反,他尊敬老师孔子,和同学相处也非常好,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作为“器”的用处,比如孔子和子贡这次对话时正陷入陈蔡之围,就是子贡去楚国搬来救兵解围的。
善于变通的子贡在那个时代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思辨精神。
在《论语·子张》篇中,子贡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是说商纣王的恶,不像现在传说的那么严重。他之所以落得这样的恶名,是因为他处于众恶所归的地位。子贡以此为戒,认为君子讨厌处在众恶所归的境遇中,那样天下的坏事都归于自己身上了。
后来的历史验证了子贡这种看法的准确性,所以说子贡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③推动儒学报师恩的子贡
《庄子·让王》记载着一个关于贫和病的故事。
子贡做了官骑着高头大马去看住在陋室的原宪,也就是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思。子思头戴树皮做的帽子,穿着没有后跟的拖鞋,撑着藜木拐杖到门前迎接。
子贡曰:“嘻!先生何病?”
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
子贡就面露惭色,对自己这次唐突行为反省了很久。
没有出仕的颜回和子思坚持着老师孔子的理想,坚守着“道”,但对孔子思想的推广做出最大贡献的却是子贡。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
“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子贡有钱,拿着礼物拜会各国诸侯,所到的地方,诸侯自不必说,国君也“分庭与之抗礼”。“分庭与之抗礼”这里指相互间行对等的礼数。
做了人家的座上宾,子贡总会说一说孔子的思想,那些国君出于礼貌也得听一听,这样孔子的名声就越来越大了。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
子贡在推行老师思想的过程中,有人就觉得他比孔子要优秀。《论语·子张第十九》中记载:
鲁国司马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对大夫们说:“子贡贤于仲尼。”另一个鲁国大夫子服景伯把他的话告诉了子贡。子贡说:“就好像宫墙吧,我的墙只有肩高,可以把家里看得清清楚楚,老师的墙高几丈,你找不到门进不去,就不知道他里面有多美的宗庙,多富有的百官,但能够进入他门的人太少了。“
当时另一个鲁国的大臣陈子禽听到子贡的这通解释不以为然,说:“你是谦恭了,难道仲尼真的比你强吗?
子贡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可见子路对孔子的仰慕之情如滔滔江水。
孔子生前也特别依仗这个学生,他多次派子贡化解危机。在颜回死后,伤心欲绝的孔子病倒了,子贡来看他,孔子颤巍巍地拄着拐杖来迎接他,对子贡说:“赐,汝来何其晚也?”端木赐呀,你怎么来得怎么晚?“这句话我读出一个老年孔子的无助,他对他的弟子子贡的倚重。
这是《论语》记载的孔子最后一次与弟子对话。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为孔子守墓6年。孔子去世后23年,公元前456年,子贡在齐国去世。
孔子学校选班委,我推荐子贡做班长,因为他凭借着好口才、善变通、能经营,可以胜任班长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