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现在陷入抑郁不能自拔。他的朋友们决定带他去做心理咨询,本书的故事由此展开。
蛤蟆与心理医生苍鹭一共见了十一次面,做了十次心理咨询。他在咨询过程中不断探索自我,最终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与自己握手言和。
初次见面:蛤蟆承认自己生病了
一开始,蛤蟆认为自己来做心理咨询是为了取悦自己的朋友。苍鹭说只有他是为了自己来做心理咨询时,他们才能真正合作。蛤蟆之前一直都在为了取悦别人而活,却唯独忘了取悦自己。与苍鹭的初次见面,蛤蟆意识到自己生病了,他要找回丢失的自我。
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的一块石碑上写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这也是苏格拉底一生的哲学理念。他说过: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先左右自己,才能左右世界。人这一生与自己陪伴的时间最久,没有谁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因此,改变自己要从改变认知开始。
第一次咨询:蛤蟆不快乐的源头
苍鹭用“情绪温度计”测量蛤蟆的感受值:温度计有10个刻度,1代表非常糟糕,5表示不太糟,10表示非常愉悦。蛤蟆毫不犹豫地在1和2中间做了记号。这表示蛤蟆的心情低到了极点。他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过得一团糟,与他的朋友们比起来,他像个笑话。他认为自己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自己在经历死里逃生后,朋友河鼠对他的态度不友善。除了河鼠冲蛤蟆发了两次火,还有一个很像他父亲的獾责骂了他。獾指桑骂槐,让蛤蟆感觉很难受。
蛤蟆认为每个人都对他不那么友好,而这并不是他的错。
《增广贤文》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朋友,我们要与他感同身受,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在他危难时不贬损,在他得意时不追捧。
蛤蟆最信任的朋友们在他最需要安抚的时候,给他的伤口撒了盐。蛤蟆的苦与痛无人诉说,他独自承受,将这些不好的情绪压抑在心底,最终导致了他的抑郁。
蛤蟆被獾责骂时就像他小时候被他父亲责骂一样,蛤蟆是个惴惴不安的小孩。这种特别的感受被苍鹭称之为“儿童自我状态”。
第二次心理咨询:蛤蟆开启学习模式
苍鹭倾听并不断向蛤蟆发问的方式,使得蛤蟆觉察到了自己的种种想法。蛤蟆开启了学习模式。
帕斯卡尔曾说:一个人的崇高源于认识到自己的痛苦。
蛤蟆在自我探索的路上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
苍鹭让蛤蟆描述有关儿童的基本情感,蛤蟆在苍鹭的引导下说出了四种:
1、快乐和深情
2、愤怒
3、悲伤
4、恐惧
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构成了“自然型儿童”,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所处的初始状态。
这便是“儿童自我状态”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性儿童”。
第三次心理咨询:蛤蟆开始探索童年
20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说过一句话:没有记忆的人只能产生恶。
童年的记忆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但“存在即合理”。童年的行为方式会贯穿我们整个人生,我们没有理由选择遗忘。
蛤蟆记忆中的父亲是严苛的,蛤蟆总觉得自己没能达到父亲的高要求,而且永远也达不到。
蛤蟆记忆中的母亲是很安静的,她对丈夫唯命是从,正如婚前听命于她父亲一样。
蛤蟆长大后,父亲与母亲对他的态度几乎没变:父亲总有理由指责他,母亲则不断让他难堪。
蛤蟆在母亲过世前问母亲什么时候不再当他是小孩,母亲说:“等你不再像个小孩的时候。”也许在母亲心中,蛤蟆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小孩。
孩子要求独立自主,做父母的可以放开紧握的双手,让孩子在广阔天地中自由的、快乐的向上生长。
蛤蟆自幼就成长在一个很严苛的家庭环境,他没有话语权,只能被迫顺从自己的父母,并想方设法取悦他们。所以他在日后对待自己的朋友时也是拼命地取悦他们,唯独忘了取悦自己。
第四次心理咨询:蛤蟆分析他缺少的‘愤怒’
蛤蟆经过三次心理咨询,身体渐渐好转。他认为自己的情绪只能排在5和6之间。
蛤蟆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应对严苛的父母,苍鹭将其称为‘顺从行为。’蛤蟆用‘同意’、‘取悦’、‘道歉’和‘依赖’这几种行为来防御父母的愤怒和攻击。但蛤蟆却几乎没有过愤怒的表现。因为父母占了上风,蛤蟆无法对他们产生愤怒的情绪。
愤怒一般都是带有强烈的攻击性的,但蛤蟆的愤怒却缓和的让人们觉察不到,这样就不会让任何人不安。蛤蟆通过撒泼、怄气等行为降低了愤怒的强度。
有人说:有本事的人才会发脾气,那种一辈子唯唯诺诺,打碎牙齿往肚里咽的人,永远都是平庸之辈。只有正确地发怒,才能表达出我们的意见,才能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态度。
第五次心理咨询:蛤蟆认识“父母自我状态”
獾不请自来,让蛤蟆放弃校董的职位。蛤蟆面对咄咄逼人的獾无能为力,愤怒与狂躁在他心中翻腾。蛤蟆垂头丧气地来到咨询室,与苍鹭细说此事。苍鹭却说蛤蟆与獾达成了一种秘密协定:蛤蟆无意识地配合獾,给自己制造不快。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面对不合理的请求,我们坚决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别人,让自己受伤。
蛤蟆认识到獾与自己的父亲有很多相似点,在苍鹭的指导下,蛤蟆知道了獾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该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我们对生活的评判标准。獾是爱批评、容易愤怒、比较严厉的“挑剔型父母”。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我们的父母曾经如何对待我们,我们有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第六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的选择
蛤蟆经过五次心理咨询,变得更有力量了。此时的他更像一个大人,他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蛤蟆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他进入了“成人自我状态。”由此,蛤蟆学习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它也代表了人格的结构,即:父母、成人与儿童状态。
蛤蟆认识到:情绪的高低、心情的好坏时刻掌握在自己手中,别人无法强迫。
苍鹭让蛤蟆选择原谅自己的父母,但蛤蟆认为是父母让他的人生变得更加痛苦,此刻的他很难选择原谅他们。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足以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可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啊。我们的父母携带着他们原生家庭中的创伤组建了新的原生家庭,父母对我们的伤害不自知,他们有他们的痛苦,他们有他们的悲伤,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原谅他们而已。
第七次心理咨询:蛤蟆说出了自己的人生故事
蛤蟆回忆起自己的祖父,说他工作努力,用家长作风对待下属,用道德说教对待家人。他人高马大,还相当有权有势。蛤蟆父亲希望自己活成祖父那样,可实际上他没有,所以对蛤蟆加倍严厉与专制。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我们拼尽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
人人都渴望变强,这是好事,但造物者似乎给强者留下为数不多的席位。很多人挤破头也很难占有一席之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使命,有的人生来荣耀,注定辉煌,而有的人简简单单,一生平凡。
蛤蟆回忆去布莱顿上学,因为离开家,他感到孤独与悲伤,学期结束兴冲冲地赶回家,却受到冷遇,无比失望。家庭本是最温暖的港湾,可是对蛤蟆而言,那是一个糟糕的地方。所幸的时,他在学校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充实自己的生活。他发现自己挺会交朋友,所以每一段友情于他而言都弥足珍贵。
在青少年期,蛤蟆也叛逆过:成立餐厅俱乐部,越界跑到邻村开会,养成了对美酒佳肴的兴趣。
升入剑桥大学后,蛤蟆结识了自己喜欢的朋友,而不是父亲希望他结交的朋友。成立诗社,品尝葡萄酒,划船,野餐…好玩的事几乎都尝试过。但与此同时,他的学业很糟,他被安排修读一门‘特赦课’,用一篇论文替代所有考试,他拼命学习最终通过了。
蛤蟆父亲让他接管酿酒厂,蛤蟆不想管理自家公司,他申请了当老师,在学校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蛤蟆终于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与价值感。
再后来,蛤蟆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蛤蟆继承了整个蛤蟆庄园。但是他感到非常不快乐,觉得自己配不上。后来开始结交朋友,重建生活。
只要还有明天,我们就应该学着奋斗,学着努力,学着尝试新的事物。
第八次心理咨询:蛤蟆找寻人生坐标
蛤蟆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从中学习领悟。
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苍鹭问了蛤蟆两个问题:1、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2、我是怎么看别人的?苍鹭给他画了人生的四个坐标,如图所示:
第九次心理咨询:蛤蟆找回了自我
经过一系列心理游戏,蛤蟆终于可以做真正的自己了:不用卑躬屈膝,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还能说得掷地有声。
我们总是习惯带着面具去应付世界,殊不知世界需要我们真诚相待,伪装很累,做自己才是真正的解脱。
第十次心理咨询:蛤蟆治愈了自己
经过数次心理咨询,蛤蟆精力变得更加充沛,之前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现在他开始着手规划将来了。在情绪温度计’上,他给自己打了9分,他想给未来留有余地,或许事情会变得更加好。蛤蟆终于治愈了自己。
写到最后:世界治愈的是愿意自渡的人。蛤蟆在与苍鹭的合作中,积极探索自我,敢于正视自我,他终于鼓起了勇气与逝去的父亲隔空对话,他走出了抑郁,重获新生。他快乐骑着摩托车飞奔在马路上,他看到了花儿对他微笑,他感受到了从所未有的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