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五天的整理,新家终于有些居住的样子了。衣柜收拾整齐了,客厅腾出空间了,摆在客卧的各类纸箱子也已清空并卖掉了,床铺都换上了新的床单,换洗的衣物被罩也已晾晒收好。今天开始做一些收尾工作,比如找地方安放花花草草,把一些暂时用不着的物品---小朋友小时候用的爬行垫,冬天取暖用的地垫等等找地方安放之类的。
我和老公商量了一下,决定把这些地垫塞到外公屋里的床底下。外公的床是不带箱体的,床板离地面大约就十五公分的距离,一般来说这类床下不建议放东西。但想想地垫要等到冬天才需要拿出来用,而且整个冬天都不会再收回去,放在床底平时看不见,也不阻挡视线,很不错。
当我们微微抬起床的一边,试着把垫子塞进床底时,发现竟然塞不进去!老公趴在地上往里一看,原来床下早被外公塞满了!---几个装着旧鞋的盒子,外公当年上班时发的厚重的黑色雨鞋,一根晾衣杆......
我还没反应过来,老公已经开口了:“这个晾衣杆,搬家前我就说不要带过来了,放在之前的家里三年了都没用过!这次搬家装车时特意没带,怎么他这两天又跑回去拿来了?”“这个雨鞋,还是我们说要搬家了,他才翻出来这两天下雨穿上了一回,在之前的家里住了这么多年,都没见他拿出来过!”......
外公舍不得扔东西,我们知道,他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过来的人大都有这样的习惯,我们也理解。这次搬家,我们还是遵照老人的意思把放了近十年都没用上的餐具、工具箱中不知可用在何处的钉子、没曾拆封就已过时被淘汰的小家电等等都带了过来。更别提我们都没敢帮他收拾衣服,仅仅收拾了家里的电脑桌(平时在家都是外公在用电脑炒股,所以桌上大都是他的东西),生怕他到时怪我们扔他东西。
可是,这次搬家,他还是生我们的气了。老公在时他不便发作,可等老公十一那天值班不在家,他还是冲着我发了一通火,意思是我们把他东西收拾的找不到了(可能扔掉了),究竟是什么找不到了呢?说是几分钱的硬币,小勋章之类的东西,都是平时也不见他想得起来用的物品,搬完家了到都想起来了。
《断舍离》和现今流行的各类关于收纳的理念 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依恋外在物品。与其寄望通过拥有塞满房间各个角落的物品而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不如只拥有用得着的必需品(一年以内用不上就不算是必需品),并且要用就用你能力范围内能买到的最贵的那件物品。关键在于物品的质量而不是数量。只有舍弃了对外在物品的依赖,才能开始向内求,真正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我一边认定自己正在努力践行着积极正向的生活理念,一边对外公的行为无奈的耸耸肩。我无法说服家人改变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活观念,只能先改变我自己。
一边想着,我一边打开了衣柜的门,衣柜上方一排整齐的箱包出现在我面前。仔细数数得有近三十多个,都是我这些年来陆续买回来的,每一个包包在被捧回家的时候都是百般珍惜,用起来小心翼翼的,且付钱时都是抱着“就买这一个,以后不会再买了!”、“就缺这一种类型的包了!”诸如此类的想法。为了能摆下它们,花了我近半个小时的时间腾挪空间。然而,明明我前两天又趁着搬家之际新下了一单......
我以为我和外公不一样,我能够接受新的观念,践行更健康的生活理念,其实不然。能让我进行断舍离的只是对我来说并不十分重要的东西,比如衣服(本来就每季换)、鞋子、家里的各类床品织物、不是我买来的纪念品。
我其实一直在“我以为我在改变”的假象中努力折腾,还时不时地流露出高人一等的窃喜之色。其实,本质上来看,这些理念并未真正触动我的内心,或者说我对它的认知尚不够透彻。
那我可以做什么呢?处理掉不再使用的箱包么?可以,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改变。从内心来说,我希望通过变换不同的包袋来对自我形象进行包装,并力图展现给他人一种品味不俗的印象。但外在变化终究是由内在的精神气质来决定的,尤其是年龄渐长之后。
那么你呢?你是否在践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还是迷了路仍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