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工作生活中,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多是看问题,找原因,针对原因确定解决办法,以防范以后再次发生类似问题,这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是不看原因看目的,出现问题是为了什么,想达成什么目的,这是面向目的思维方式。
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应对措施。比如,有个妈妈让孩子去买肯德基,当孩子买回食品后和妈妈开车走时,发现找回的零钱少了十元。要在以前,妈妈可能会抱怨孩子为什么当时不把钱点好?指责孩子太粗心,或者觉得十元钱就算了吧,没必要回去要。
这次妈妈改变了思维方向,她想通过这件事锻炼孩有效沟通能力。于是她就给孩子说:“你去和店员沟通一下,告诉他事情经过,说明你的想法,如果店员不同意,你可以找经理,也可以看监控录像。”孩子有点犹豫,“能行吗?”妈妈鼓励道:“你去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孩子带着忐忑不安的心去了,结果非常轻松的找回了10元钱。孩子高兴的拿着钱回来,感觉老妈真厉害,也为自己有勇气、善于沟通而高兴。孩子家长都从中得到了成长。
再比如对待孩子呈现的问题,有的家长看到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既家长自己的缺乏,由于家长缺乏足够的力量、安全感与爱,自己没有的也给不到孩子,对待孩子的问题行为感到无能为力,处于自责内疚之中。
有的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以后,针对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家长如何做就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通过做些什么让自己成长起来,就能支持到孩子,然后去做些事情。
我们看到不同的家长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向不同,分析原因的家长为过去感到后悔、内疚,无力解决。面向未来的家长没有注重造成问题的原因,而是分析如何做就能达成目标,对未来充满希望,知道怎样一步步落地,一点点去实现未来的目标。
如果上述关注问题原因而内疚的家长,改变思维方向,转向做些什么就会让自己更好,能支持帮助到孩子,让自己和孩子都感觉舒服。关注点在未来的行动上,问题也许就不再是问题了。
再举例说明,孩子的学习是因为现在学习努力才得到好成绩,还是因为他未来有个理想目标想要实现,现在才努力学习呢?有的孩子是因为有问题才不断惹事,还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断制造问题呢?很多孩子看似是现在的因造成了未来的果,实际是未来的果启动了现在的因,他的行为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行动的。
有的人只知道不要什么,但要什么不知道。比如考试前不要紧张,不要恐惧担心,越不要越强化,反而越紧张恐惧担心。如果只想要什么,比如要放松、平静,就朝着要的方向去做,不要的自然会慢慢消退。你深层次的潜意识只关注你要或不要的东西,而不能区分是否要,因此你无论要还是不要,只要想到就已经是在强化在要了。
当你确定了目标,心中有了方向,未来的路途就不会遥远。这种目标导向思维就是让你确定未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