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潜规则”这个词是我还在上大学的时候,那是一条某女演员“被潜规则”的新闻,那条新闻应该是那年的热点新闻,从此“潜规则”深入人心,并且使得这个词变成是娱乐圈女演员专用的了。那条新闻的主人公我早已记不起来,但这个词却一直记得,感觉这个词描述这类现象特别贴切,同时也感觉这种事情离自己特别遥远。
最近看了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系统研究了中国历史中的“潜规则”,这本书是2001年出版的,远早于我看到新闻的时间,“潜规则”这个词应该是他创造出来的,书出版之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少让人们开始意识到潜规则的“重要性”。吴思在这本书里讲了大量古代(特别是明朝)官场潜规则,这些潜规则设计之精妙让人看了真的叹为观止,以现代人的智慧,现在的官场肯定有青出于蓝的设计。
我曾经的想法是“潜规则”这种事情都是心理阴暗、道德败坏的一小撮人才会做的事情,只要我遵纪守法、心里阳光,就不会接触到这种事情。
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和我的一个同学在一家小房地产公司实习,职位是董事长助理,到公司不久董事长外出吃饭就带上我和我的那个同学,刚开始还挺高兴的,在学校里很少吃到那么丰盛的饭菜。不久之后了解到两件事情就高兴不起来了:一件事情是被请吃饭的都是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官员或者银行的领导,因为这些人是公司开展业务必须巴结的对象,不吃请解决不了问题;另外一件事情是领导带我们吃饭不是让我们来吃饭的,是让我们来喝酒的,是替他挡酒、喝酒的。当时感觉见识到了在学校里永远见识不到的世界。
毕业上班之后进了一家国企,我本来以为我已经见识到了政府官员之间的复杂关系,国企不过就是企业而已,比起政府机关肯定是简单得多。刚开始进公司的感觉也确实如此,但一次竞聘之后改变了我的想法。公司竞聘一般都会要求工作三年以上才能参加,所以我们这些新员工只能看看热闹。从竞聘公告发出来开始,各种流言、传闻就不断传出来,传闻无非就是某某和某某领导是某某关系,要不就是某某和政府机关某某领导是某某关系,我一般都觉得这些都是纸老虎,吓唬人的(现实中这种现象很多),但竞聘结果却印证了很多传言。
办公室的同事经常头疼的一件事是给老师送礼,我在农村上完中学才来到城市,十几年的中小学求学经历中从来没有听说过家长要给老师送礼,最多是中考、高考之后有个谢师宴。同事纠结的是感觉这种事情并不光彩,但如果自己不送又怕老师给自己家的小孩穿小鞋,于是每到过节都要纠结,但结果是都一样,就是该送多少还是送多少。
这只是我经历的印象比较深的几件涉及“潜规则”的“小事”。
我常想为什么会有潜规则?吴思在《潜规则》出版之后,对潜规则进行了描述,从这个描述中可以看出潜规则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各方的造福或损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交易成本降低;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将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上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的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我渐渐发现潜规则其实无处不在,就像平行于我们这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只要有明规则就会有潜规则,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潜规则;也渐渐发现长大不仅仅是懂得各种道理的过程,也是懂得各种“潜规则”的过程。上大学第一天,班主任给我们开班会说希望我们以后能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历的增加,每个人的身上的棱角会渐渐被磨平。我以为,磨平这些棱角的力量很多是各种各样的“潜规则”。
对待无处不在的“潜规则”,你只能承认它们的客观存在,不管它们是肮脏的还是高尚的,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它们就在那里,不离不弃,因为世界本来就不是一维的。让人无奈的是,现实中你还不得不学习、了解这些潜规则,因为你只有了解这些潜规则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你了解这些阴暗还能坚持阳光更能体现你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