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的婚礼西装,选择了三里屯一家裁缝铺定做。网上找的口碑不错的一家店。
第一次去探店,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三里屯很多裁缝铺,新东路更是隔两户就是一家。选中的这家很不起眼,估计是整条街最小的门脸儿了,不到十平的样子,三五个人就能把小店撑满。跟老板闲聊,居然是安徽老乡。女人朴实能干的模样,男人典型的安徽男人样子,消瘦白净,看着精明但又没有生意人的油腻,跟我认识的一个做裁缝的叔叔特别像,我一眼就认定人很行了。我这看面相的毛病真是没得改。
老乡三分亲,加上之前做过功课,陆陆续续店里来了不少客人,取衣服的做衣服的,问了价格性价比比商场高太多,不多磨叽便定下了。
选好面料款式,差不多一个多星期之后去试穿,就是袖口下摆都还没收工,先比比大小。九月初的周六下午,店小人手少,三五客人便让老板忙的团团转,男人干技术活,负责跟人谈需求量尺寸,女人接电话跟客人、工厂接洽,有时还要在缝纫机上做些小的修改。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些手艺人,便有极好的耐心坐在店里看着他们忙,等他们把急活儿忙完了再招呼我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聊到他们来北京快二十年了,男人自嘲说二十年一套房都没弄到。但很自豪的说起来他们家店是这一片儿最小的,因为便宜(一个月一万多),但生意确是最好的,都是看口碑朋友介绍来的。试衣服的时候老板带我们去旁边朋友家更宽敞些的店试,确实比他们家宽敞两倍不止,但生意冷清很多,也就更显得宽敞。男人笑着说,要是我们家也能有个这么大的店多好,现在连个试衣间都弄不了。说话的时候眼睛放着光。二哥的衣服很合身,我很喜欢。
第二次去,是一天下班,去取成衣了。晚上七八点钟,店里挤满人。女人正在打电话,声音很激动,快要哭出来。是送货的小伙出状况了,导致晚上客人要取的衣服没法送到。女人南方口音很重的普通话,大声喊到,“你这样我没法做生意了呀,让我怎么办嘛”……挂完电话深吸一口气,转头跟要改衣服的老外说着语法混乱但交流无障碍的南方口音英语。因为地处三里屯,这一带外国客人比中国人多,第一次来店里,看一个外国帅哥把一套本来不看好的蓝色西装穿到惊艳,也是那么快拍板的一个原因(笑……)
回到晚八点,这回老外貌似嫌衬衣太长,女人熟练的拿起衬衣比了一下,然后拿起剪刀娴熟地在衬衣下摆剪起一条弧线,外国小伙轻叫了一声,女人淡定到“it's straight. it's very easy.”随后熨烫出褶边儿,转起缝纫机,在一堆布料堆积的缝纫台上飞快的缝好,期间N个电话,她都边干活边外放接。有本来要来取衣服的那个客人,女人带着歉意跟人解释,送货的小伙骑摩托车被警察扣了,反反复复的说着”对不起啊小伙子”,那边应该也是通情达理的年轻人,没找她麻烦。外国小伙的三件衬衣改好了,小伙子依次试过,在狭小空间的镜子前反复打量,突然很小声的凑近老板娘说,“谢谢”。太可爱,就像那种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声音笨拙而单纯。我跟二哥开心的笑起来。
依然是到旁边宽敞的店里借地儿试衣,这次是女人带我们过去。成品很满意,一直担心看不习惯的我放心地拍下照片给婆婆发过去了,等着婆婆夸儿子很帅,哈哈。期间问到女人生意状况,起早贪黑,夜里经常一两点才关门,一样言语中透露着对生意状况的满足,说我们试衣服的这家店大但上月都在赔钱,他们家生意倒没有闲季,一直在忙。还说起来刚才那个老外要求很多,那三件衬衣来来回回改了八遍,只服她亲手做的,言语中小小的自得。也在说要是店能大点多好,至少能拉起个试衣服的帘子。走的时候店里又是被人堆满,忙的顾不上抬头,依稀听到祝福我们。
下班路上流水账一般记下这些,就是突然想记下这些人,这些平凡的小作坊生意人,秋日昏黄的路灯下,身边不断有开着豪车的年轻人流过,他们的下一站应该是热闹的夜店与美酒。想起男人说起二十年在北京没有一套房时的怅辋,还有说到想要一个试衣间时眼里的光,我觉得秋意更浓,手臂抱的更紧了些,回头看看被大树挡住的小店,祝愿他们生意兴隆,今夜好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