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乘坐过很多交通工具,值得骄傲的是,坐过国内外多个品牌的顶级卡车、台北的捷运、东京的电车,下过潜艇、上过鱼雷快艇和护卫舰……有趣吗?看看我坐过的这些“宝马”吧。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工作休闲的半径越来越长,出行的脚步越来越勤,乘坐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数一数,这些年,你都坐过哪些“宝马”呢?先看看我的吧,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回忆,让你也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座驾”?
驴车
听我妈说,我不记事的时候曾经坐过驴车,那时我刚三岁多。暑假,妈妈带我和弟弟回她河南农村老家。当时她一人带两个娃,弟弟还不会走路,抱着,她还要拿个大行李包。如果这样走下去,天黑也到不了家。所以她一下火车,就叮嘱我,让我坐在包上等着,她抱着弟弟先回家。到时候会有人来接我,喊对了我的名字我再跟他走。果然,等了很久之后,我妈的大伯一一我的大姥爷赶了辆驴车,把我接回去了。幸亏我很听话,也幸亏那时的民风淳朴,要搁现在,真不知道被卖到哪里了。
自行车
小时候家里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我小升初考取了本地的一中,要住校,每周只能在周末坐公交回家一次。而我家离公交车站还挺远,走路要走二十多分钟。我爸心疼我,省吃俭用,买了一辆很贵的的自行车,锰钢的,质量非常好。
每到周日下午我要离家去学校时,我爸就会骑着自行车,让我坐在他的后座,一路把我送到公交车站。这样一送就六年,直到我考上大学去外地。后来,弟弟上高中,自行车又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每天骑着它上下学。再后来,交通方便了,小区外就是公交站;有私家车了;还可以滴滴、U步出行……那辆承载我儿时美好回忆的自行车,就被放在我家地下室里,现在还完完好好的,静候时光流淌。
公共汽车
二、三十年前,私家车很少,出门在外坐的最多的交通工具要数公共汽车了。那时的票价好便宜。还记得,从我家到学校,才一角五分。那时每辆公交车上都还配有售票员。乘客报出下车站名、买票,售票员找零、撕车票。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公交车售票员了,这个职业已经消失了。
第一次独立坐公交车,是我刚上初一时。因为住校,只有周末才可以回家。我上学很早,十岁就上初一,年龄小,加上从未离开过家,所以第一次去学校是爸妈送我去的。可上了一星期的课,周六放学,要自己乘公交回家了。爸妈担心我不知道回家的路线,不会坐公交,早就嘱咐一位同校的邻家大姐姐,放学时带我一起坐公交回家。事实证明,爸妈的担心是多余的,我完全可以自己回家。
再后来,我到西安上大学,也常坐公交。那时候西安的公交都是有轨电车,也就是,马路上空有一条条电线,每辆公交车顶端,都有两根长长的柱子连着其中的两根电线,通过上空的电能带动汽车行驶。那时候,西安就有了“招手停”,也就是不同城市称为小巴、中巴、大巴之类的客车。只要你在它行驶线路的任何地方,一招手它就停下让你上车。这些交通工具,现在也都消失了。
摩托车
遗憾,我还从未开过摩托车呢。曾经坐过同事的摩托车后座,倒霉的是,没戴头盔,第一次坐摩托车就被罚了200元。关于摩托车,印象最深刻的是台湾的小摩托,真多呀!从远处看,密密麻麻,像一只只小蝗虫。在台湾,最多、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小摩托。
出租车
哪里都有出租车,没什么特别的。曾在香港和日本东京坐过出租车。他们的车都是右舵方向盘,驾驶员都坐在右边,很别扭。曾经到黑河对岸的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旅游,虽然没坐出租车,但发现俄罗斯的车很奇怪,既有左舵也有右舵方向盘的。问了导游才明白,原来俄罗斯既有自己生产的,也有进口的轿车,所以用左舵和右舵方向盘以示区分。
小汽车
第一次坐小汽车是什么时候倒是忘了。想一想,我还真没坐过宝马(BMW)呢。不过----
以前不是有句话吗,说有些女孩“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换做评价我,就变成了:既在“宝马”车里笑,也在自行车上笑----儿时的我常坐在老爸自行车后座上笑,现在呢,我家宝宝属马,简称“宝马”。她坐的车,当然就是“宝马”车了。坐自家的车,我自然心情愉悦了。我家的“宝马”车,是一款悦达起亚的赛拉图,现在已经停产了。它性能还不错,也不贵,是个很好的代步工具。驼着我们去过很多地方。只是我,有驾照但不敢开,总被同事笑话。
大卡车(东风天龙、VOLVO、SCANIA、BENZ……)
我现在就在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厂之一工作,虽然我们公司生产卡车已经有了四十多年的历史,但我以前还真没坐过行驶中的卡车,更没坐过自己公司生产的卡车。惭愧!
很幸运,去年有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一次体验了国内国外所有最好的卡车。对,在试车场试乘试驾。襄阳,中国最大的试车场之一----东风襄阳汽车试验场,它是国内规模最大、设计标准最高、试车功能最全的试车场,也是亚洲最大的试车场。
终于坐上了我们公司自己生产的最先进的天龙旗舰卡车,这是我们公司的顶级卡车,坐起来,真舒服。当然,我可没有卡车驾照,是坐副驾驶位置体验的,有专门的试车员为我们开车。波纹路、搓衣板路、卵石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新车在正式投产前都是这样做试验的啊。
在试车场上,也体验了国外那些著名品牌的卡车一一VOLVO(沃尔沃)、SCANIA(斯堪尼亚)、BENZ(奔驰)卡车……当然还有一些国内竞品的卡车。一个下午,把国内国外著名品牌的顶级卡车坐了个遍。感觉吗,当然我们公司的卡车最好了:-) 和国外高端品牌没什么差距。
大陆的地铁、台湾的捷运、日本的电车
第一次坐地铁,在北京。北京的地铁算是中国最早的地铁了,那时候只有1号线和2号线。当时的票价也很便宜,所以人很多。现在北京的地铁已经十几条线了,地铁像个密密麻麻蜘蛛网,通向城市的各个角落,而且越扩越大。
有一年夏天带宝宝乘地铁去颐和园,见识到了早高峰北京地铁的排队乘客,太多了,队伍都排到外面好长。以前看到好多地铁站外都有一堆堆铁栏杆还觉得奇怪呢,不知道是干什么的,这次终于明白了,那是隔开排队乘客,让大家按秩序排队用的。
还曾坐过台湾的捷运和日本的电车,它们类似我们的地铁。
在台北,从台湾大学到忠孝路,特意坐捷运。一来体验一下台湾的地铁;二来走走忠孝东路,童安格的那首《让生命去等候》里,不是有句“走在忠孝东路,闪躲在人群中……”吗;三来去参观诚品敦南店,台湾最盛名的书店,号称“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走在忠孝东路,感觉和其他繁华大都市差不多,没什么特别的。
在日本,可惜没坐新干线,只是坐普通电车从东京到横滨,从东京日产总部到日产横滨工厂参观学习。感觉日本电车的车站和列车都比较陈旧,可能运行时间太久了吧,不像大陆的地铁那么新。但电车特别准时。看到车厢里,有一排折叠没有打开的座位,电车上人很多,为什么没人打开坐上呢?原来那是留给老弱病残的专座,所以哪怕人再多,也没有一个人去坐。看来日本人都很遵守纪律。
火车
去远方最常见的就是坐火车了。我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坐火车的,已经不记得了,大概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跟着爸妈坐火车回老家吧。而我第一次独自坐火车,是1989年的夏天,去西安上大学。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凭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以买半价硬座火车票,票价真便宜啊,二十多个小时才十多元钱。那时的火车票,是一张硬硬的小纸片儿,大约名片的四分之一大小,很小巧。我上大学那会,虽然我家到西安的直线距离很近,可秦岭隧道还没有打通,去西安要翻山越秦岭一大圈,要在安康中转,在火车站还要中转签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绿皮车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都是空调车。2014年夏天,我们全家去东北旅游,有幸又坐了一回绿皮车,这还是我家宝宝第一次坐绿皮车呢。从哈尔滨到北安,全程六小时,票价很便宜才28元。又看到车厢顶小风扇摇头晃脑地吹着,时不时有列车员推着水果饮料的小推车经过,还有人提篮叫卖当地特产……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那次旅游,我们还坐了两次全卧铺直达列车,北京到哈尔滨往返列车,整个火车全是卧铺,夕发朝至且中间不停车,睡了一夜第二天直达目的地。
还有一次坐火车的经历终身难忘,那是坐北京到八达岭的动车,带宝宝去八达岭长城。这是一段最让中国人骄傲,也最让中国人充满敬意的铁路一一京张铁路。它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并建造的铁路,总工程师就是詹天佑。火车过青龙桥的时候,真的看到了路边的雕塑——詹天佑,过一会儿,火车真的走了非常陡的斜坡,走了人字形的路线。当时好激动,从小就听说过这条铁路、这段故事,今天终于见到了。后来从孩子的课本里更深入地认识了詹天佑、更细致地了解了这段铁路,对詹天佑肃然起敬。
詹天佑,是清政府最早官派留学生之一。清同治年间,爱国思想家容闳提请政府选派幼童留洋,以求引进西学,革新社会。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詹天佑等十二岁左右的幼童得以留学美国。詹天佑后来上的是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专业。
我以前曾听过一个VOA Special English节目,讲的是,一对美国夫妇来中国旅游,突然看到宾馆电视上展示了一张黑白照片,一个梳着长辫子的十来岁的少年,站在耶鲁大学门前。来自美国的这位先生很好奇,便开始研究,并写下了一本书,被研究的对象,就是清政府外派的这些留美幼童。他的研究很深入,甚至还有这些少年的照片,信函,成绩单……还追溯到他们回国后的经历。事实上,这些留美幼童的命运都非常坎坷,因为受清朝保守派的打压,在回国后近十年,他们都在最底层干着,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才慢慢崭露头角。他们中有中国最早的外交官,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可惜还有一些死在中法海战、甲午海战中,令人扼腕叹息。
后来,靠庚子赔款又培养了一批批留美学生,大名鼎鼎的胡适、清华校长梅贻琦,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我们公司竺董事长的爷爷)……都是庚款留学生,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成了领军人物。他们比詹天佑等第一代留美幼童晚了三十多年。
时光如梭,光阴荏苒,火车从绿皮车到空调车,从动车到高铁,人们乘火车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我第一次坐动车,是从家到武汉。特意把白色的子弹头拍下来,留作纪念。动车真快呀,最快的速度达每小时150公里,以前从我家到武汉,坐火车要十个多小时,现在,三四个小时就到了。第一次坐高铁,是武广高铁,从武汉到广州北。车厢前的屏幕上显示最快时速350公里每小时,坐最快的高铁,不到四小时就到了。
轮船、轮渡、游艇和游船
坐轮船,坐过夜的客船,我只坐过一次。那是很多年以前的一个夏天,去庐山旅游,从武汉到九江,在长江上坐江轮。坐在船上看风景,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想着浪花淘尽的英雄。也想起高中学过的课文,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可惜睡过头了,没有看到江上日出。船慢悠悠前行着,优哉游哉,两岸或连绵不断的山峦,或古旧的村落,或……微风拂面,凉爽惬意。和长江终于有了亲密接触,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个小时。当时买的是三等铺,像学生宿舍那样的上下铺,仿佛又回到学生时代。估计现在坐船的人少了,有了更快的交通工具,要赶时间的话,谁还会在江上慢慢晃悠呢。
上大学时到上海实习,特意去体验了一次轮渡。在黄浦江上坐轮渡,看上海。那时候的票价好便宜才两元,发你一个小小的圆圆的的黄色塑料币,和游戏币很像,你在上轮渡时投出去。现在随着地铁、过江隧道、大桥、公交等多种交通工具的开通,选轮渡过江的人更少了,未来轮渡会消失吗?
也曾坐过几次游船和游艇,在青岛、日月潭、五大连池……第一次去日月潭,就是乘游船到湖中心的光华岛。游船很漂亮,船长边开船边给我们解说,这里是蒋介石、宋美龄在日月潭的别墅----涵碧楼,那里是……一会儿讲起蒋介石的故事,一会儿介绍起日月潭、光华岛的历史……最有趣的是,让我们自己开船,亲身体验一下开船的乐趣。开车我还不敢开,不过开船我不怕,因为,日月潭那么大,一点都不用担心把船开到哪儿了。
潜艇、护卫舰和鱼雷快艇
我还坐过少有人乘坐的交通工具一一正在服役的潜艇、护卫舰和鱼雷快艇。其实严格地说,不算坐过,没有坐着它们出海,只是到里面参观过。那是我大二暑假去青岛大港海军基地实习,有幸下了潜艇,上了护卫舰和鱼雷快艇。可惜,潜艇是停在岸边的。说到这里,突然想起,我在深圳还上过明斯克航母呢。不过,这艘航母早就退役了,不能算是交通工具了。
飞机
第一次坐飞机是在2004年,从香港飞台北,出差。香港到台北很近,只飞了一个半小时,坐的是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波音747,还记得当时播放的是林志玲为航空公司做的广告。747机舱宽大舒适,午餐也不错。最不错的是随餐送的浅红色的塑料小勺,特别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勺柄,用起来非常舒服,还特别好看,所以我特意带了一个回家。
第一次坐飞机出国,是在2006年,去日本,还是出差。从北京到东京成田机场,飞了三个多小时,全日空的航班。前排的座椅背后是一个小屏幕,你可以看电影,也可以透过屏幕看飞机外的风景----飞机掠过的云层,还可以看看飞机所在位置的地图。机上的空乘人员不是空姐,而是年纪较大的日本空嫂。飞机上的饮料很多,还有日本的甑汤,第一次喝,真好喝。
时代在进步,人们工作、生活的脚步越来越快。很多老式的交通工具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快、更舒适、更便捷的新型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的变迁史也印证着我们的成长史,它们承载着我们不同时刻的记忆和心情。有时候真有些怀念那些已经消失的、正在消失的“宝马”,怀念我和它们亲密接触背后的故事,怀念曾经优哉游哉的岁月,怀念曾经快乐温馨的慢生活。
数一数,这些年我坐过的“宝马”还真不少,可是我还有很多没坐过:磁悬浮列车、东北的马拉爬犁、北京的人力三轮车、三亚的火车跨海渡轮、重庆的过江索道、大扶梯、电梯、威尼斯的小艇、伦敦的红色双层巴士……
你呢?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选好这些各具特色的“座驾”,Let’s go!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与本人联系(简书ID: 辉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