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这个题目,有“送儿上战场”的“悲壮”之感。实际上这是两码事,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儿子高考成绩出来填志愿的时候,我确实有把孩子交给国家的想法,让孩子填报军校或者警校。毕竟70后的人,大部分存有军人情结。当然,在不同的时代,还是要尊重时代的特性。现在的孩子属于异次元,获取的信息是海量的,个性化很强,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他们这代人的时代特征。
新生报到季转眼即到,由于就读的是省内的学校,我和孩子母亲决定开车三小时亲自送孩子去学校。在送孩子去学校的路上,我又开始“忆苦思甜”自己二十多年前的开学季。打我记事起,都是一个人走向学校大门,也是一个人去面对这个社会。父母从来没有送过我,幸好家里这种散养方式,反而让我提早学会了独立生活,有苦有难自己扛的性格。
孩子到了学校,该校从建校伊始,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省内排名前三的学府,应该说是一座不错的学校。但是当儿子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并没有兴奋的表现。专业是他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校不太符合他的胃口。孩子最喜欢的选择是希望就读省城的学府。因为这样一方面离家近,可以随时回家;另一方面生活便利性方面,确实城市里的学校比远郊的学校有更多的优势。
走进学校的宿舍,儿子更是闷闷不乐。待放好行李,吃晚饭的时候,我问儿子是不是对学校不太满意。孩子跟我说住宿条件一般,嫌弃厕所又小又暗。当然,学校建在一座海岛上,也是一个度假区,离城区有一个小时车程,这点也是孩子的一大抗性。
这让我想起大学扩建扩招的年代,原本在杭州市区的很多大专院校搬迁到远离主城区的“蛮荒地带”,主动把城区的黄金地段腾挪出来给城市发展用,学校同时也能够拿到一笔不菲的建校资金。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抨击把大学生迁移到郊区,体验不到核心城区的人文、历史和生活,对大学生的成长不利等等批评。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原先较远的大学城随着城市的扩展,如今已经和城市连成一片,那些批评的言论也随着历史滚滚的车轮碾压的无影无踪了。
当我踏进新校区的大门,四面环海,蓝天、碧海,硬件设施新、齐;规划流畅合理,如果自己能够再次踏进校园,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吗。环境好,又安静,正是读书的理想之地。虽然缺少了城市的烟火气;但是在网购的时代,任何生活物品,学校不仅能够得以保障,不够的话,网购完全可以弥补。而且,在娱乐至死、消费之上的时代,确实需要又有这么一座远离城市喧嚣、静谧的象牙塔,把自己最好的读书时光沉静和虚度在这座“桃花岛”上。
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如果我们一味的强调负面,只会让自己身陷“墨菲定律”,越想越痛苦;但是,我们把负面条件弱化,转向更多积极、正向的一面,那才会乐在其中。
最后我以央视《面对面》栏目的一段采访来收尾:竞争是特别残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搁浅的沙滩上的鱼,这时候你就必须学会行走。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没有绝境,有的是对绝境绝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