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的世界里,坐车刷手机、吃饭刷手机、开会刷手机,两情相悦么么哒,一言不合刷手机。
其实对于成人来说,这也无可厚非。我们的工作和社交被越来越多的绑定在了手机上,甚至学习。所以不定时有人会倡导远离网络,回到过去,这个就像逃离北上广,其实逃不掉的。
就像我们也逃不掉有一天面对孩子要玩手机,要不要给他玩?
经常看到一些家长,孩子一哭闹,就拿过来手机打开某个APP给他玩,孩子被各种画面吸引,大部分时候不闹了,家长也能够得以休息会。逐渐的,电子设备就变成了哄娃神器。
可是,今天我们要说一说,太小的孩子是不适合玩电子设备的。
如果你的孩子还不到一岁半,那么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这个年纪的孩子是不应该有屏幕时间的。什么叫屏幕时间?就是看电脑、电视,包括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的时间。
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视力没有发育完全,一岁半之前的孩子甚至对颜色的处理能力都没有发育好。你看到孩子盯着屏幕认真的看的时候,其实他既看不懂也看不清还伤眼睛。
那么是不是一岁半以后的孩子就可以玩电子设备了呢?并不是。孩子的视觉是一个系统,可能他的颜色处理能力发育好了,但是对于物体追踪等方面的深度视觉能力远远发育的不够。
另一方面来说,两三岁的孩子正处于对这个世界展开认知的阶段,是要通过各种感官,比如听觉、嗅觉、触觉、视觉、味觉这一系列的感官来一步步的感知这个世界的。而电子设备只是一个平面,孩子吸收和反馈知识都很难做到。现在的视频节目或者游戏在设计上都在主动调动孩子的情绪,孩子在玩电子设备的时候大脑的刺激不够,自然对脑神经的发展和智力的增长都不会有好处。
人的智商百分之五十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另外百分之五十是后天塑造的。而在后天的这百分之五十里面,又有一半决定于0到4岁这个年龄段。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学习一个新的技能都将促使他智商的增长。比如一岁前多去抓拿实物玩具可以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给孩子玩积木能够开发他的空间思维,跟孩子一起画画,能够增加孩子对于美的认知。
如果4岁以前,孩子无聊哭闹,父母就拿来哄娃神器,你的孩子错过的将是他人生百分之二十五的智力增长机会。
那么是不是4岁以后就可以把电子设备给孩子尽情的玩了呢?
我们也知道,如果一直不给孩子玩,不是孩子做不到,家长也会做不到,孩子又哭又闹也是挺让人纠结的。
其实,有个词叫适可而止。大人经常掏出手机在用,孩子的好奇心会让他不停的粘着你要过去看看。有三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1、限制时间。
如果一直不给孩子玩,那么孩子对电子设备的好奇心会与日俱增,等有一天他长大了可以玩了,很可能会一发而不可收拾。所以限定时间尤为必要。
比如三岁以后五岁以前偶尔玩十分钟,不能再多了,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够达到不伤害孩子视觉的目的。五岁以后可以慢慢多一点时间,但是不能放任。因为孩子需要跟真实的人交流和对话,才能获得情绪的感知,电子设备传递的情绪是没有交互的,这对孩子的情商发展是一个障碍。
2、限制场景
有些场合,最好不要给孩子玩电子设备。比如大人出来吃饭,小孩子觉得无聊,就会跟爸妈要手机来玩。一般吃饭的时间是一家人难得的交流谈心的时刻,即使有外人在的饭局,也最好给孩子准备绘本之类的读物帮助孩子安排好这个时间,而不要形成孩子一吃饭就想到要拿手机玩的习惯。
另外一种场景,就是睡觉前。电子屏幕发出来的光和太阳光不同,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什么呢?它是帮助我们入睡的。我们都知道,孩子睡的好,身体才会发育的好。
3、找到替代物品。
这也是最有效的一个环节。
相比较我们经常看到父母把电子设备丢给孩子玩,还有一类父母是绝对禁止孩子玩电子设备,但是又不陪他们玩,也不给他们合适的玩具。
这就有一点为难人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孩子是绝对自觉的看书写字的,连打带骂的方式更做不到这一点。父母能够做的就是多学习育儿知识,知道那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玩什么样的玩具,寓教于乐的方式更能帮助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度和信任度。
陪孩子搭积木,玩乐高,逛科技馆,这些都是不错的项目。有了可替代又有益的兴趣爱好,自然孩子也不那么执迷于电子设备了。相反,如果只是一味的禁止孩子玩电子设备,当孩子上了中学有了一定自己的空间,这个时候接触到电脑手机,那肯定一下子上瘾啊。
以上,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则。当我们要求孩子不在饭桌和睡觉前玩手机的时候,父母是不是可以一起去做,当我们要求孩子多培养兴趣爱好多读书的时候,父母是不是有着健康的生活安排。
言传不如身教。沉溺于电子设备的孩子,其实折射出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孩子失去的,可能是错失了成长关键期各项能力的增长,而父母失去的,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