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式众筹整合产业,构筑产业发展专业力量
在当下的中国,专业的农民似乎已经绝迹。1909年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大学富兰克林·H·金教授,远涉重洋携妻子游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根据旅行的游历记录和反思,富兰克林写了一本书《四千年农夫》。这本书记录和研究了农业生产者真实的生活环境,讲述了东方各民族好的耕作方法,保护自然资源的方法、及他们的经验。书中提到:东亚民族主要依靠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来维生,却养活了密集的人口。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如果那个时代的耕种作为标准,当代的专业农民就已经绝迹了。当下的中国,95%的农民离开农药化肥不会种地,传统的制肥和生态防范病虫的办法基本失传。基于劳动量、劳动效率或者经济成本出发的考量,农村也已经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四季不停,辛勤忙碌的工作场景。而一部分自然农法或者有机的耕种者,现代的新农夫,试图还原回祖宗耕种的技术,为种子留下传承,为守护脚下这片土地。他们是这个时代靠谱的人。在食安危机超乎想象的今天,他们无疑是农业的希望种子。但是,遗憾的是,农场端的新生产业力量基本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甚至因为互相抢夺市场,互相诋毁,不折手段的竞争比比皆是。农业的上游端需要产业联合的力量。
另一方面,时代的变化,农产品的流通和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产业链过程,从物流到销售的渠道乃至农产品的加工烹制形成了专业化的分工。应和这个产业链的变化,要保障整个供应过程的安全,产业链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力量。
在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农场端、流通端不再是小农经济时代的自给自足,小范围分享流通,规模化的农场、组织化的公司化运营成为必然。因此,从组织运作的角度,采供销、人力、财务、办公、后勤等组织运转的基本角色分工也成为基本需求。
因此,从耕种到产品流转乃至组织构造,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市场需求,让有机农业产业真正走向康庄大道。而中国式众筹是解决这个专业力量集合问题的最佳手段。用中国式众筹把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力量整合起来,搭建行业交流和共享的平台,形成标准的机制和流程,再运用现代的培训工具和手段,实现传承和复制。所有环节的参与者都可以共享组织资源成果,共创整合未来。当然,所有这些呈现的基础是:参与者的包容、共享、开放、透明的心态,这也是当代的互联网精神。所以,最终还原到人上,行业亟待精神领袖振臂高呼,更需要在情怀和理想的基础上,增加协作和共赢的理念和行动!而后者,是可以通过中国式众筹来设计和构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