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大约分以下几种类型:1.半坡型;2.庙底沟型;3.秦王寨型;4.马家窑型;5.齐家文化型;6.辛店文化型;7.大汶口文化型;8.龙山文化型。
铜器上的兽面纹被称为饕餮,饕餮是正面兽面纹,兽面平展左右对称。西周中期时,青铜器上繁缛华丽的动物纹样逐渐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简洁有力的环带纹。西周末期,各种颇具地方特色的造型又纷纷崛起。鼎足变细是一般春秋鼎形器的特色,更重视实用功能,纹饰多半集中在现实生活百态的描写。
中国今日通行文字的主要构成,隶书是最重要的关键。隶书的形式除了实用的快捷之外,逐渐在造型上出现了两个有趣的倾向:一、结构上倾向于扁平,强调水平线条;二、每一字中夸张一条水平线,以毛笔逆入、平出、挑起,造成一般人熟知的隶书的波磔,《笔阵图》中对书法线条所做的归类和分析,明显的说明了魏晋艺术的特点:一、艺术专业化,二、形式美受到重视,三、理论研究成为风尚。书法线条的大开发自然而然成为绘画的有力帮手,使魏晋以后的绘画因得利于书法而有了非凡的成就。
北方摩崖石窟巨大的石雕造像成为北朝佛教艺术的特征之一,云冈石窟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窟形大抵模拟草庐式样马蹄形的圆顶洞,造像主要是三世佛,佛形体高大,佛像面相方圆,深目高鼻;第二期窟室平面改为方形,有前后室,有的窟中部立塔柱;第三期多为不成组的中、小窟,雕饰缛丽,佛像面形清瘦、长颈、削肩。北魏壁画与中土的不同主要体现在:1.背景涂满处理;2.重视色彩;3.光影暗示十分明显。敦煌的彩塑脱离了早期佛教宗教性的影响,往世俗化过渡,在组合上,菩萨常常成为主体,代替了北朝前朝巨大威严的世尊,两侧常常是佛弟子迦叶与阿难。迦叶多以中年人姿态出现,强调筋骨的特质,阿难则是饱满丰圆。
山水画几乎是中国艺术史最为突出的典型特色,唐代是山水画发源的一个关键。初唐,山水画从人物背景中独立出来,山水画的结构初步完成;五代以后凡是谈山水画绝离不开皴与点;到了南宋,便大量以诗意入画,南宋是山水画留白产生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政治变革引起残山剩意识;2.江南水乡视觉影响;3.徽宗画院以文学性诗题取士的推波助澜。色彩逐渐褪淡消失,空白在构图上争取到更大的比例,笔墨也从形象的模拟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泼洒自由的水墨技法,文人画终于在元代完备了。明代在复兴贵族院画之外,更强烈的主流恐怕是新兴城市工商市民阶层的浪漫性格,清初的扬州便是作为城市风格绘画形成的代表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