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关注的一个公众号留言:坚持原创和推送真的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这个有些浮躁的年代,如果没有收益没有人看你的文章,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吗?
没有人回复我。
这个公众号是我随意关注的,它的主人一周大概会推送三四篇文章,不算高产,但蛮稳定。文章和她功能介绍里说的一样,随心所欲,想发啥发啥。点开文章,拉到最底下,从最初的70、80人阅读量到后面不到40人的阅读量,点赞和评论人数更是寥寥无几。而这些人里面究竟有多少人会一字一字认真看完文章的,我无从得知。
最开始接触公众号的时候,也看了很多干货。总结下来,无非是定位、内容以及推送频率。于是,试图按着这些一步步地完成,但收效甚微。想要幽默有趣于是想了很多话题,收集了很多材料,最后再全部否决掉。想来,那些都不是自己擅长的,我的人生多无趣呐,工作无趣下班后也无趣,本着不给自己负担的原则,我越来越希望我所写的只是我所喜欢的,写推送也只是因为我愿意。
这样子多少有点不负责任,甚至于被最初的信誓旦旦打脸。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很会写文章的人,初高中的作文我几乎没有得过高分,高中想参加文学社却铩羽而归。但那时候我对于文字的热爱远远超过现在,每天我的生活都与文字息息相关。我用为数不多的生活费买每一期我喜欢的杂志,可以很安静很用心的看完一本书摘录那些我喜欢的文字。我买了很多本子,写了很多文章和大概20章的言情小说。我的闺蜜与我之间的感情也因为文字而更加深厚,高中我和好几个朋友有过书信往来,薄薄的信纸慢悠悠的从这里到那里,最后落到信封上写着的那个人手里。应该是带着期盼和高兴的吧,小心翼翼的拆开,看了一遍又一遍,一边感触一边拿起手中的笔回信。那时候微信还没有流行,更没有公众号。QQ空间里的日志就是所有心情的集中点,不时也会有人评论啊,你好矫情。啊,你写的好好。带着这些热爱和被文字包围的生活,我在每一个要填的表格里写上爱好:看书。特长:写作。至今死不悔改。
可是真的,哪怕有时候我觉得我已经不爱文字了,不太愿意去分享内心种种想法了。可这么多年过去,我唯一坚持下来的便是与文字为伴。
初中特别喜欢的一本杂志叫《中学生博览》,我们亲切地称之为小博。到了高中它改版了,变成大本的,价格也变贵了,我也看不进去了。不是因为它的内容不好了,只是因为那个时期它不适合我了。最后看的一篇文章是小博原来的常驻作者写的,大意是说她上大学了,已经看不下去小博了,但仍然心存感激,感恩小博曾带给她的温暖和快乐,她想温柔地告别它。我喜欢了很久的一个作家夏七夕也曾表达过相同的观点:人可以忘记不爱自己的人,但不可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
我们害怕离散但却习惯告别。
我们遇见过那么多人,在某一时期靠着彼此的温暖作为前进的力量。然后在该分开的某一时刻顺理成章地分开去遇见可能更好的人。无需责怪任何一方,因为回忆里那人曾陪你分享了每一个失落的黄昏,陪你把每一个情绪都放大到极致,陪你击败了你的脆弱。在很久很久以后,你可能会变成不动声色的大人,而你的回忆却柔软地一塌糊涂。
文字亦是如此。
闺蜜W每次看完我的推送都会跟我说:"默默,我喜欢你的文字。"于是我告诉她,我会一直写,但是会很慢很慢。她说她可以等,她很有耐心。心里因为这样的认可而觉得不能辜负。并不想追逐热点,也不想煲鸡汤。看了太多类似的文章,否定别人肯定自己。我并不觉得那样的文章有多高明,生活的每一种形式,都需要尊重。
自写字起,便只为白驹过隙,不为取悦任何人。
我时时刻刻记着这句话,不想因为任何人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我们是陌生人,因为一个平台,因为文字,而有了一丝丝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