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中午,女儿结束住校回家过周末。
由于一周没见,甚是想念,我就撩她,"咋样啊,闺女,这一周有没有进步啊?" 她淡淡地说:"还没考试咧,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然后她特别郑重地说:"可是爸爸你知道吗,我特别想考好一次,让你们高兴高兴。"
我沉默了大概五秒钟:"没事的,大闺女,考什么样不重要,你努力就行了。"
我突然觉得是不是我们做家长的对孩子期望值太高了呀,我在想以后不能再提督促她学习的事儿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见和自控能力,他们自己的生活,让他们自己主宰吧。
于是,那个周六从上午开始的一整天,她就一直在玩Ipad,丝毫没有学习的意思,晚上还自豪地跟我说她玩的那个贪食蛇游戏她一直是第一名。
然后我以星爷的方式回报了一个夸张的表情:“ 咦;),这么牛X?”
周日下午按照市教委要求去图书馆报告厅听讲座,关于德育和孝道的号称传承华夏文明的报告会。
老实说,我只听了一刻钟就出来了。
对于目的性太强的洗脑,我一直是拒绝的。
以德育和孝道洗脑,我乐于接受,但是用三字经道德经等来进行道德绑架,热衷于“不~~就~~”造句,然后推广他们的网站,进一步卖书和音像制品,我就想问你一句,一手玩教育,一手玩商业,这样做真的好吗?
报告会的核心观点:家庭教育决定祖国的未来。
对吗?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未来,这当然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待人接物,三观六性,都会潜移默化影响下一代。东北老话儿说,啥样儿的爹出啥样儿的儿子。
然而,父母的德行,是谁来决定的呢?
这当然是社会。
祖国未来指望家庭教育???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社会 -》 成年人 -》 孩子
这么简单的逻辑关系很难理解吗?
社会的行为准则,社会的金钱观念,社会的舆论导向, 决定成年人的三观。
成年人的三观和日常,决定下一代人的三观和日常。
小时候我妈让我拿伞因为可能下雨,我听了吗?没有。出门儿就悄悄扔柴垛边了。
现在出门我会看天气预报,知道适时换衣,携带雨具,不是妈妈教的,这是受过苦的。
小时候你妈让你走路不要磨鞋底子,你听了吗?没有。“嚓嚓嚓”,地皮都磨掉一层走了。
现在你走路突然轻快了,鞋底子都跟着不受苦了,不是妈妈教的,是同学笑你了,说改就改了。
小时候出门我妈说,走路慢点儿,骑车慢点,看见沟坎儿或者对面来人捏个刹车,书包挂在身上别夹在后座上会颠丢了,我听了吗?没有。但后来大了我就懂了,是妈妈教的吗?不是,是摔跟头和调头回去几里路找丢的东西学会的。
小时候你妈让你挺胸走路,抬头向前,你听了吗?没有。连东北的叔叔都说是不是应该给你买个背背佳呀?买了背背佳你戴了吗?没有。没戴几次就不晓得扔哪去了。可是现在你姿势端正多了,亭亭玉立了,是妈妈教的吗?不是,是你参加舞蹈队,自己看着大镜子里的自己,结果自己看不过去了。
小时候你看电视斜着脑袋看,说你你听了吗?没有,没人看着你又歪过去了,导致两只眼睛视力明显不一样。不知道哪天你就好了,好像不知不觉的呢。是妈妈教的吗?不是,是成长的认知能力告诉你,这是不对的,得改改。
小时候天天说你,多看看阅读,多读读小说,你听了吗?没有。所以阅读是老大难,阻止你数学当不了学霸的唯一原因是个别应用题看不懂。现在你有进步,但还远远谈不上喜欢文学。为什么?因为咱家的家庭氛围都不看书。用嘴巴就能说服你看书?没可能呀。
我特别反感肆意夸大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各种理论。
你做父母应该这样,你做父母应该那样。
无需刻意,为人父母的,努力把自己就好,就好了呀。
往大了讲,努力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比如贪婪,自私,刚愎,粗鲁,妒忌。
往小了讲,努力改掉自己的弱项细节,比如没有时间观念,物品没收捡,生活无条理,出行没计划,不习惯总结,邋邋遢遢啥啥的。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如果我是蓝,我宁愿我的孩子是青,而不要是我所陌生的,或红,或粉,或紫。
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安安静静地享受这个与众不同的,像自己的孩子。
王鸿舰。2016-9-26
后记: 两天后得知,女儿这次月考成绩是她上初中以来最好的一次,然而说实话,最近一段时间,好像也是我们管她最少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