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一、起

我们要写一首诗,想表达一种意境,一种情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好诗的“起句”呢?

当然起句的写法很多,什么明起、暗起、陪起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抽象了一点。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两种简单的起的写法:

一种是起句的“面式”写法;

二是起句的“点式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第一种;“面式”: 杨载的《诗法家数》云;

“起句先须阔占地步,然后六句若有本之泉,源源而来矣。地步一狭,譬犹无根之潦,可立而竭也”。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首联,起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颌联,承句)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颈联,转句)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尾联,合句)

我们看起句: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起句都包含了什么信息给读者啊?玉露伤枫树,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枫树叶,那么说明是秋天,地点;巫山巫峡附近。气萧森;气氛沉闷苍凉。 从起句这些信息里面,我们看出,起句需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还有笼罩全诗的氛围(气氛),既然起句气氛萧森了,后面就不能写开心快乐的事。我们看后文就知道,“萧森”一直笼罩整首诗。至于起句的气势是一般,不大,平直。另外从范围来讲,“巫山巫峡气萧森”,也不是具体的景物,也不是某一个点的景物。而是比较笼统的比较全面的景物,下面的承句的景物都在这起句的笼罩范围之内,这种写法就是“面式”的起句写法。

看承句: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联的江间,是具体的景点,塞上,也是具体的景点,都在起句“巫山巫峡”的笼罩之下,所以起句是笼统的,比较大面的去写,情感的氛围也是笼罩全篇。

我们再看一首诗例;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我们看首联(起句):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这起句都讲什么?村边的水,村里到处是悠闲自在的样子,这里的“幽”,不单是幽静,还有“悠闲”的意思,那么这起句也交代了时间——夏天,地点——江村,也是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村的情况。后面的景物都在“江村”的范围之内,所以起句写的比较笼统,同时为全诗奠定了悠闲自在的情感基调,那么后面就不能写悲伤的事情。范围和情感都笼罩了后面的诗句。这种起句写法就是“面式”起句的写法。

再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起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同样是总写是“面式”写法,比较全面笼统地写秋山。接下来诗句的景物都是这个空山中的“具体”景物,没有逃离空山的范围,在这“空山”的笼罩之中,所以这首诗的起句也是“面式”的起句。

从上面几首诗例看出来,起句,就是向读者作总的介绍,面上的介绍,比较笼统。就像画画一样首先画一个轮廓。那么起句的内容是交代时间、地点、奠定氛围。奠定氛围很重要哦。

那么起句的气势是平直,为什么平直啊,诗讲究整体,开头气势恢宏,后面跟不上,就不太好了。比如杜甫的《蜀相》也是这种写法。

下面再看毛主席的七律

毛泽东《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大家看首联:讲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艰难困苦,所有的困难在红军面前都可以视之为平常事。这就是笼统地说,也是“面式”写法。

下面我们讲起句的“点式”写法,还是先看诗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我们看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抬头看风急天高,耳边还有猿啼,(猿啼这种特定意象(物象)一般不能出现在心情愉快的诗里,今后讲物象的时候会讲到)。低头看渚清沙白,鸟在飞。那么这两句的景物是不是并列关系啊,前面句写高处,后面句写低处。还有的诗是从远处写到近处。景物是齐头并进的。刚才讲过诗要讲究整体,那么这种齐头并进的景物不是各自独立了吗?这就要看题目,由题目把这些景物统筹起来,还有一点是最主要的,感情的基调必须在起句定下来。比如《登高》这首起句的“哀”字,就是全诗的情感基调,那么后面再不可能出现喜笑颜开的内容了。那么同时全诗也用这个情感基调贯穿起来,那么整首诗就是浑然一体了。

还有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的起句写的就是具体的景点,是具体的某一点,所以是“点式”的起句。

上面说了起句的两种写法,最主要的是奠定情感基调。前面说过,形容词或动词就是佐料了,就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之处,诗人的情感就是靠这些形容词或动词表达出来的。

还有“点式”的写法绝句,

杜甫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起句和承句并列。所以这首是“点式”的起句。

面式起句,就是首句写的是全貌,比较笼统的并且笼罩后面的景物。点式起句,写的是局部,比较具体的景物,没有笼罩承句,承句也不在起句的范围之内。但都能够为主题服务。那么我们写诗的时候如果先想写笼统的全面的景物,就是“面式”起句,那么接下来的承句就要写具体的某一点的“点式”景物。不管是面式起句还是点式起句,都需要我们把心融入到意境之中,全面地分析,才能明白。

前面讲律诗的起承转合中的“起”。起句主要应该怎么写啊?气势,要平直,情感要为全诗奠定基调,内容要交代时间地点。写作方法有两种,一是“面式”,二是“点式”。不管哪一种都要注意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二、承

承,顾名思义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起句写的是大范围,是全貌,诗言阔,都在起句上了。那么“承句”要在起句的大范围之内,从纵深处来拓展,分承起句的景物。承句,可以写的浑厚,雄壮,气势磅礴。

如果点式起句,那么承句就从另一个角度去写,但必须是把读者引导到你的立意中来的内容。简单地说,承句就是写具体的景,点式的景。不管起句是“面式”写法还是“点式”写法,承句都可以写具体“点式”的景。但是,承句不能写“面式”了,就是不能写全面的景了。不管起句是“面式”还是“点式”,承句都不能写“面式”。就是你说的具体的“景点”。

比如;导游要向游客说明山中景色宜人,四季如春等等面式的笼统的套话、空话。这是起句的面式内容。那么接下来就要向游客介绍具体的景点了,有竹林听琴,有桃园赏花,有小桥流水,等等具体的景点就需要在承句中写出来,介绍给读者。这就是承句的“点式”写法。

那么承句这种具体的“点式”写法,就是对起句的拓展了,就是纵深的发展写法了,如果还是写笼统的,概况的,那么就成为空乏的了,言之无物了。景物都是为后面的情感作铺垫的。景物描写就是我们这些水管工把水接到小区,引导水流,同时也是引导读者的思路。面式起句是刚从江河接来的大水管,承句是分流到具体小区的点式小水管。(也许不够恰当的比喻)。

下面这首诗例也是一样: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首联,起句)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颌联,承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颈联,转句)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尾联,合句)

事事幽是写悠闲自在的惬意的情感。那么“承句”: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颌联,承句 ) 这“承句”的“点式”就更具体了,具体到“燕子”、“海鸥”上,从景物来说更细致,清晰。这首的“承句”的景物,也是在“起句”“江村”的范围之内,写出了“具体”的“点”,就是刚才说的具体的“景点”一样。这“承句”正因为它的细致、清晰、悠闲自在,给人耳目一新的、自得其乐的感觉。就是当时作者心情的写照,所以写景要根据心情挑选物象,不能见什么就写什么。

氛围是很重要的,而起句和承句就是制造氛围的。让读者感受到作者营造出来的氛围。那么这“承句”的情感也是悠闲自在的惬意的情感,和起句的“事事幽”是一样的情感。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意思差不多。

上面讲的是“面式”起句后承句的写法,下面我们讲“点式”起句后承句怎么写?

前面在一开始我们就讲过,“点式”起句后承句写法和“面式”起句后承句的写法一样。下面我们看诗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起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承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转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合句 )

这首诗是“点式”起句,起句讲“猿啼”、“鸟回”。我们看看“承句”讲什么?承句讲“落木”、“长江”。承句是不是具体的东西啊?是的,承句也是写“点式”。那么我认为这个物象(景)和起句是并列的,是齐头并进的。就像你首先就介绍了你那里的具体“景点”,一个个的景点让游客看。那么这样的“承句”,必须在情感基调上服从起句,都是为后面的“情语”铺垫,引路,使读者逐步走进你的情感之中。

还是杜甫的诗: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的起句是点式,前面已经讲过,那么承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的是具体的景点。“星”、“月”,也是“点式”,起句和承句是并列的。

再比如:《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友们应该一看就明白了。

三、转

很多人都说格律诗的“转句”是最难写的,都害怕“转句”,因为转的急了就会出现“起承”和“转合”之间的“断裂”。转的慢了,就像没有转,平铺直叙了,所以这个转的“度”要掌握好,也是比较难掌握的一点。

元人杨载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转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合句如顺水之舟矣。”

转句要“荡”的开,要由景物推及到人事、哲理,品格、志向,人事、哲理、品格、志向必须和此时的景物荣衰同样的规律方可。或由此及彼。或由物及人。但“荡开”合句必须收回。 大家知道一句话;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不管什么体裁的作品,都不能平铺直叙,要跌宕起伏。

转句,究竟要怎么写呢?

前面说过,转句就像是水管的弯头,把从景物描写通过“弯头”转到情感描写中来,进入到到新的境界,新的领域。

所以弯头要好。不能断裂。 转合,最主要的还是靠大家自己去“悟”。那么怎么“悟”呢,要联想。诗人靠的就是想象,我们不管写什么主题,都要拟人化去联想。叫“类似联想法”。这种类似想象法,是章文轩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悟”出来的,这种“类似想象法”也是他自己起的“名字”。 写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灵感式写诗(主动写诗);

第二种是被动写诗

我们先看第一种

主动写诗

就是你通过某件事联想到某种普遍规律了或赞赏某种品格了,缺少的是引发这种规律或品格的基因(景物描写),那么就要造景了,如果造不出景,就出去看看大自然。然后把景和你已经联想到的某种规律或品格通过“弯头”(转句)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我们在某地看到夕阳血红的样子,非常壮丽,看了还想看,夕阳就要下山了,那么我们只有再爬高一点,就可以再次看到夕阳,然后继续爬高,在看的更远的夕阳。哎,这种爬高一点看的更远一点,是不是符合某种哲理啊,是。

比如,当官的,当村长只能着眼于一个村子,当县长就会着眼于全县,当总理就会着眼于全国。那么做生意摆地摊只会着眼于几分几角,当个体户就会着眼于几百几千,当老总就会着眼于几百万。所以站得高看得远这是一种哲理,那么我们无意中看落日的情形就符合了这种哲理,联想到这种哲理。那么就有了灵感,要写诗,要造景。那么我们就成了王之涣了。

造景;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起句)

黄河入海流。(承句)

欲穷千里目,(转句)

更上一层楼。(合句)

看看这些“王之涣”写的多好啊。这就是由联想写出的千古名篇。

这就是主动写诗,这就是转的时候必须联想的。都说诗人的想象很丰富,我们不要辜负了这种赞誉。 那么上面这首就是类似联想法,我的“类似联想法”也是从这些古诗中,总结出来的。根据同样的规律进行联想。

第二是学会被动写诗;

同样需要用“类似联想法”

被动写诗就是作业写诗,人情写诗,人家求你写一首诗,你不得不写啊。还有命题写诗。 这种情况是非常被动的,自己事先没有灵感,只能临时凑句子。但也不能写的太差啊,也不能太平淡啊,那么就要边写边联想了。

要写樟树,

严冬犹叶绿,独秀揽苍穹。

根系一方土,冠迎八面风。

写到这里后边该怎么写?我们就要联想了,从樟树的特点,用途去联想,根据樟树的这些特点用途联想到人的身上,拟人化嘛。

找出人类中符合樟树特性的一类人,写出他们的共同特性,这一点有点难度哦,这就要好好地联想了。 先分析樟树的特性,樟树(百度去了解,写诗的时候一定要了解透你要赞美的事物,不管你熟不熟悉,都要百度再了解一下)的特性有名气大,国家保护树种之一,香味大,可以做樟脑丸,香水等,家家都用到樟树制作的产品,对大家都有好处。 不错这种特性是不是像某些刚正的大人物啊,是不是像君子啊,这就是联想,不能只在樟树身上打转啊,要放开眼界。

所以我们在被动写诗写到转句的时候,一定要停下来进行联想。那么我们联想到这些符合某类人特性而写出的作品就有了深度,没有联想的作品就没有深度,就像是一层冰,平平的,涉及不到冰下面的深水。而有了联想的作品,就是打破了冰往深水发展了。

特别是七律更不能全篇写景了。你就不会联想吗?你联想都不会就不应该写诗。

当然了,联想不一定非要往人身上扯,还可以联想到别的事物了。 那么我们回到上面这首诗中来,根据这些联想那么我们用“影射的方法”用“模棱两可”的语气去写转合句。既可以是写樟树,也可套用到某些人的身上,这样就有深度了。

我们看看这位同学是怎么写的。

声名千里外,香德万家中。(转句)

山岳出君子,欣然友鹄鸿。(合句)

转合两句明里写的是樟树,暗中也暗合了那些刚正的大人物,君子之类的人。

整首是;

五律•香樟

文•红掌

严冬犹叶绿,独秀揽苍穹。

根系一方土,冠迎八面风。

声名千里外,香德万家中。

山岳出君子,欣然友鹄鸿。

这样联想写出的整首诗即完整又有深度。转句不再写樟树怎么样了,而是荡开到品格中来。

再如;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起承都是写《蝉》,那么转句;“居高声自远”,我们用“类似联想法”想想看,联想到什么啊?

联想到人类,居高就是官位高,官高的人说话,基本老百姓都会听,有什么方案就会传达到比较远的地方,让人们执行,这就是“声自远”。这里的“高”不仅仅是高官还指有巨大名气的人。 比如普金今天访华了,我们老百姓都知道,比如某某明星怎么样了,我们老百姓也知道一点。这就是“居高声自远”啊。 那么你说我写当官的,我说是写《蝉》,你说我写蝉,我说你没有读懂我的立意。“花非花”啊。 这就是转法的“类似联想法”。

你如果能熟练运用这种转法;你已经进入了“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二种境界了。

那么又怎样做到在意境中的荡开呢?

首先看在时间上的荡开,

《蜀相 》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起句也是“面式”写法,承句是“点式”写法。那么下面我们看转句,转句在字面上好像和承句没有,主要是转句也是写丞相的,从祠堂中看丞相的像,联想到丞相的一生中重要的事。 转句是时间上的“荡开”。

比如;意境,杜甫在祠堂瞻仰诸葛亮,因而联想到三国时候三顾茅庐和出师表的事情。这时间荡开有点大,使诗歌波澜壮阔。这就是联想的作用,这就是转的一种写法。 还有地域上的荡开,由这里联想到他乡的人、事。这也是“荡开”了。

比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起)

每逢佳节倍思亲。(承)

遥知兄弟登高处,(转)

遍插茱萸少一人。(合)

这里我们看看起句是写自己在异乡,转句写到家乡的兄弟,由这里自己登高插茱萸联想到家乡兄弟也登高插茱萸。

同类性质,数学中叫“合并同类项”,写诗就是找同类性质,同类特点,同类品格等去联想。或同类事情去联想。这就是“类似联想法”。

这上面这首诗就是地域上的荡开。

再如;

思想情感的荡开;

《送兄》 唐诗•无名氏

别路云初起,(起)

离亭叶正稀。(承)

所嗟人异雁,(转)

不作一行飞。(合)

转句,作者发出“我为什么不能变成雁和哥哥一起出门啊”这样的感叹,这就是思想情感的荡开。

四、合

“起承转合”中“合句”该怎么写呢。

合句在结构上要呼应开头,在内容上要对前面所写的东西发表看法,抒发情感,表达品格都在最后“合句”。

合句是非常重要的,合句就好像论文的论点,而前面几句是论文的论据,合句还像画龙点睛的眼睛,前面画的龙身,虽然多,但龙的精神还要眼睛表达,画人物也一样,主要是眼睛。

而合句表达出作者对景物、世事的看法、情感,这些就是诗的灵魂,有人直接把这些叫“诗魂”。

有了诗魂,诗就能活起来,没有诗魂的诗,即使写的再好,也是死的,仅仅是好句,不是好诗。

一首诗,要有诗魂,否则就是文字堆凑的再漂亮没有诗魂也不过是一张画面而已,没有出彩的点就没有文字精致。

合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直接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或说明志向。二是借景抒情,借典故抒情。有人把这些情况分别叫“情结”和“景结”。

我们先看第一种直接抒情结尾的方法“情结”;直接写感情的;

例如: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起)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承)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转)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合)

这首诗的合句就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直接抒发,就是说,这么悠闲自在的生活,如果不是身体差一点就再也没有别的奢求了,直叙胸臆啊。

说明作者对这么悠闲自在的生活非常满意。这就是“合句”,这就是作者的看法。

这就是“情结”。“结”是结尾的意思。

再看: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

这首诗前面没有讲过,“起句”也是“面式”写法,承句也是“点式”写法,转句上面讲过,合句直接写的是作者的感叹,这感叹就是“诗魂”,就是合句的内容。

再如: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

这首的合句也是直抒胸臆,作者发出无奈的感叹啊。

上面这几首,都是直接抒发情感,发表看法的,那么我们今后对那些直接抒发情感的作品,不能说人家太直白,不含蓄,什么言尽意未尽啊,主要是看整体结构,看起承转合的运用,看想表达什么情感就行。

上面这几首千古绝唱的名篇,含蓄在哪里啊?我不反对含蓄,只是说明一下这是“合句”的两种写法之一。

上面这几首都是“情结”。

下面看合句的第二种写法;借景抒情(景结)

第二种是借景抒情的方法,就是在合句里,作者的看法、情感,都是通过景物表达出来的,这种写法也许就是含蓄,也许让人回味,而且读者的理解,各有各的不同,这种写法被许多人推崇。

借景抒情也就是“景结”。

下面看;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起)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承)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转)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合)

急暮砧,这里的“急”反映出的是作者的心情“逼急”。

这首诗的“合句”字字写景,但是从景里处处透露出作者急于还家的迫切心情,这是正宗的借景抒情。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看法的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这就是合句要写的内容,要表达的看法。

那么首联是“面式”的诗的写法,就好像写论文差不多。首联是提出论点(“面式”)。额联是举出论据(点式)。颈联要往结论上面引导,(议论)。尾联就是要写结论。呼应开头。

比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起)

黄河入海流。(承)

欲穷千里目,(转)

更上一层楼。(合)

合句就是鼓励人们,继续努力,登高望远,扣回主题,所以转的好,合句就水到渠成。

这里的“更上一层楼”,表面是写继续登楼。暗示的是你们要继续努力,争取当更大的官,或者在学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或者在生意上要把公司做的更大。

所以合句是非常重要的,转句就是要把读者往合句上引导,是逐步引导,是顺理成章的引导,希望读者看了你的作品之后,赞同你的观点。

合句是借景抒情,是结尾的一种方法叫“景结”。那么合句也是全诗的重点,是主题。是志向。

一般来说,合句都是诗歌的主题所在。希望大家写合句的时候要仔细考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445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889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04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60评论 1 276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45评论 5 367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8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11评论 3 39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9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23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55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40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6评论 4 32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95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61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023评论 2 35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3评论 2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