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我在一家证券集团做市场营销,那会电商模式还没有普及,业务渠道玩的就是人海战术。这种背景下,集团光人力资源部门负责招聘的同事就有20多人,每天公司进进出出应聘的,人力资源部门办入职的,录指纹的,培训新员工的,那场面就跟赶场一样,整个一标准化的流水线。
问题来了:每天很多人入职,也有很多人离职,人事部门不累死,核算薪酬的人都要累死了。因为按照规定,只要上一天班,就得给一天的工资。
那时公司实行的是七天试岗期,这个制度解决了公司前期海量筛选人的需求,但是七天一过,你就得签合同算工资了。即便这样,人还是多,人员生产力还是不均衡。所以中途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推出了末位淘汰制度,目的是想从那些已经转正的员工里面,再筛选淘汰一些人。
这个制度出来以后,可以说是人人自危,谈虎色变,最后导致业务员内部抢单,变成了严重的内耗,因为谁都不想变成末位。公司就损失惨重了,因为内部抢单,抢过去抢过来,最终都是公司的,但是员工的精力都浪费在窝里斗了,外面的市场却鲜有人去拓展。这还没算完,制度实行的第一个季度,有10多个人被列在了末位淘汰名单上,他们都是来自各个业务分部的成员,这些人当中有些是老员工,大部分人接受了游戏规则,填了离职申请表,沮丧的离开了公司。也有个别不服气的,坚决不填离职表,因为按照签订的劳动合同条款,他们没有违反任何一项约定,合同也没到期,但最后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是走了。
年底的时候,有个懂点法律的哥们竟然联合了一批员工,集体把公司给起诉了,理由是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最后劳动监察部门的人来公司调查,公司被罚了十万多元,而且当时被淘汰的员工每人给予了2000元补偿金。经过那次的末位淘汰制,公司不仅经济上给出了补偿,名誉也受到很大损失,真可谓是陪了夫人又折兵!
子弹头想问问大家,你遇到过实行末位淘汰的公司吗?是忍气吞声还是绝地反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