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秋天,清华大学的门卫拦住看似精神失常的臭乞丐。这时梅贻琦校长出来送客。乞丐立刻冲了上去,抱住他的大腿哭喊道:“梅校长!”
梅校长认出他是赵忠尧教授。他紧紧抱着咸菜坛子不撒手,是因为这里面装着稀缺的原子弹原料。究竟发生了什么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1902年,赵忠尧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他天资聪慧,学习又刻苦,18岁便考入了南京高等示范学校。成绩优异的他,在23岁时就当上了清华大学的助教老师。
1927年,25岁的赵忠尧在科技救国的浪潮里勇往直前,远渡重洋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学习,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密立根教授的学生。
密立根教授给赵忠尧出了一个课题,名叫《硬γ射线通过物质时的吸收系数》。正是这个课题,让赵忠尧在物理界发现了新大陆。
1930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观测到正电子的人是赵忠尧,那年他28岁,他比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逊早两年看见正电子,却错失了诺贝尔奖。这件事,至今都是物理学界的一大憾事。
但是赵忠尧不在意这些,他心里装着他的国、他的家。他出国是为了学到最前沿的科学与技术,帮助祖国实现复兴。
第二年,他前往剑桥大学,拜师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赵忠尧的刻苦钻研精神以及远大志向深得导师卢瑟福喜爱,所以,在赵忠尧回国时,卢瑟福将珍贵的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送给了他。
镭,是1911年经过居里夫人千辛万苦才研制出来的。即使过去了20年,镭依然是昂贵的物资,仅限于实验室研究使用。
赵忠尧对导师的慷慨馈赠十分感激,因为他知道,这50毫克的镭将对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起到重要作用。归国途中并不太平,赵忠尧也是想方设法地保护珍贵的镭。
1931年年底,学成归来的赵忠尧到清华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开设中国的第一个核物理课程,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让50毫克的镭有了用武之地。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清华大学为了保护宝贵的教育资源,决定举校南迁。
9月10日晚上,赵忠尧焦急地前往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梁思成的家。梁思成见到他时惊讶地问:“你怎么还没走?”
赵忠尧回答道:“我还不能走。学校里有一样东西,我必须带走!”
原来,清华师生准备南迁时,赵忠尧不在校,实验室隐秘处藏着的那50毫克镭自然也无法带走。镭是原子弹研制的重要原料,丢了,是中国人民的损失;落入日本人手里,可能是天大的灾祸。
梁思成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陪着赵忠尧一起冒险闯清华园。万幸的是,那时夜色降临,街上警备松懈,他们顺利躲过了日本人的岗哨,进入了清华园。
拿到镭之后的二人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带着镭顺利南下又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梁思成提议让赵忠尧与他们一家同行,但是赵忠尧拒绝了,他说:“同行人太多易招耳目,如果被查出是知识分子,可能更危险。这50毫克的镭,不容有闪失啊!”
赵忠尧决定一人前行。他乔装成乞丐,蓬头垢面、破衣烂衫,还将镭放入了一个咸菜坛子里。一路上,他紧紧抱着咸菜坛子。当有人质疑他的行为时,他就从坛子里取出一些咸菜分给人家吃,打消猜疑。
长途跋涉的旅途中,他丢了衣物,失了钱财,咸菜也吃完了。旁人再次起疑时,他说:“里面是父亲的骨灰,不能丢啊!”从此,没人再关注他。
从北平到长沙,赵忠尧走了整整一个月,被他日夜护在胸口的咸菜坛子,把他的胸口磨得血肉模糊。1937年10月,他终于找到了清华大学的门。
清华大学的门卫阻拦赵忠尧其实是有原因的。长途跋涉和提心吊胆的日子让只有35岁的赵忠尧变成了邋遢肮脏、声音嘶哑的老叫花子,门卫自然不敢让他见校长。
赵忠尧在办公桌上轻轻地放下咸菜坛子,说了一句:“终于到家啦!”此刻,梅校长已泣不成声。战争年代,国人们为了守护国家资产是多么的不易啊!
后来,清华大学再次迁园至昆明,50毫克的镭也同行。这些镭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原子弹的研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赵忠尧又研制出了静电加速器,加速器成功地服务于“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直到2000年光荣退役。
除了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他还是一位出色的教师。他培养了邓稼先、王淦昌、钱三强等人,就连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曾得到他的指导。
1998年5月28日,赵忠尧去世,享年96岁。他是诺贝尔奖遗漏的孤星,是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的奠基人。
是他,将镭第一次带到中国的土地上;是他,用镭启动了中国原子能发展的新突破。他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
关于赵忠尧院士用咸菜坛子护送镭的故事,你有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