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下笔写东西的时候总想讲透彻,啰啰嗦嗦半天最后也不过just so so,不知为何也不知道改如何,所以就成了我的心病。最近重读《精进》,对于其中“简洁表达”的论述有了些想法,决定尝试梳理一下,也许记录下来对自己的突破会有好处。
What ——一个概念
简洁表达是指输出内容的简单、有效。简单指言简意赅,删减对主旨表达无用的信息;有效指必须能充分有力地证明主题。二者相对、相连。简单需要尽量“删”,有效需要尽量“留”;实际上,“删掉无用的”正是为了突出和体现“留下的”作用和意义。
Who——责任主体
表达主体自然是我们。作为第一责任人,我们传送出去的信息是精准简洁,还是拖沓繁琐,直接反应一个人是否经过独立思考,是不是在某一方面有清晰、牢固的知识结构,通俗地说就是体现了一个人的思维水平。
When & where——准确适度
不论写作还是讲话,表达简洁都应该是准确适度的,衡量的标准是围绕表达的主旨和目的展开,分解出来可以从四方面考虑:表达的主要观点、对方的立场、已有的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联系。按照这几个方面修剪表达内容和框架,然后是对语言细节的把握,比如删除重复的修饰成分,尤其注意不要有多余的副词(我本人就是习惯使用“的”“了”“中”,修改发现完全是多余的)。
Why——验证效果
1.表达是体现个人思维最直观的方式,简洁是验证学习效果的有力证据。
在学习过程中中输出环节的效果告诉我们下一步应该“获取什么信息,学习什么知识”,对输出过程的复盘能够找到之前过程可以改进的地方,也验证了整个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2.个人经历
我一直觉得做到简洁表达很难。进入大学改学文科之后,写作方面一直是弱项,尤其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长篇大论之后老师总是点评“论证无力”。工作之后,经常遇到讲话清楚明了又张弛有度的人,相比之下,自己的“废话”很多,就如同写作,修改时发现表达相同意思的词语重复出现,这是一种写作习惯,是一种思维习惯。
在《精进》中提到“表达本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手段。好的表达,对思考强度的要求是成倍上升的,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反思自己在输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
缺乏独立思考——过往的学习经历让自己习惯了“听讲和背诵”,早就忘记如何思考,更不用提批判性思维了。其实思考就像开车,长时间不练习就会生疏,想要重新开车可以找陪练(学习他人的有效的思考方法),然后经常练习独立驾驶(逼迫自己独立思考),而批判性思维就像车技,在独立驾驶(思考)熟练之后再谈车技。
知识结构松散——因为缺乏独立思考,所以仅有的知识结构也是松散的,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不懂如何筛选有用、有效的信息,最后的结果是思路不清晰,理解不深刻,表达不出来。
输出缺乏练习——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也不全是与生俱来的本领,就算有的人“从小”口才好,也跟小时候“练习”多,刺激大脑形成的神经回路有关。正因为“从小擅长”带来了自信,同时证明这是自身的一种优势,才有后来的“不断精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How——到底怎么做?
1.精选信息
互联网时代信息源太多,相比人的精力十分有限,所以从“获得信息”这一步就应该做到简化。那么如何精选?我建议可以尝试按照三个原则选择——专业性、实用性、近源头。比如把信息按照来源分成期刊论文、专著书籍、网络文章的话,前两者一般更专业;现在获取信息众多、方便,完全可以带着“现学现用”的心态寻找信息,带着目的学习,学了就能解决问题,自然就加深记忆和理解;近源头可以理解为最接近真相的说法,比如提出某理论的专家的原著或文章是源头,如果无法理解或者对目前的表达帮助有困难,可以选择直接诠释这一理论的文章和著作。总的来说,选择是“主观的个体行为”,所以还是要靠自己体验总结。
2.浸入经典
耳濡目染从来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大师的经典名作,著名的论述演说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阅读揣摩,时间给你惊喜。当然,更有效的学习是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整个表达的结构怎样?逻辑如何?主旨是如何被突出和体现的?为什么这样用词?在体现主旨方面的作用是什么?可以换一个词吗?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没有想到?
3.刻意练习
任何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只有反复还不行,还必须“刻意”。从优势变成才能是质的变化,量的积累是必须的,但是这个量和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中间的变量就是“练习”的方法。
最近《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钢在介绍《Sensemaking》(翻译成“意会”)这本书时,说到“在算法大行其道的时代,麦兹伯格这本书说真正的重大决策还是得靠人,靠意会”,而意会核心在于“对人和人之间有意义的区别”有敏感度,那么什么叫“有意义的区别”呢?比如你去年的收入是9万元,今年收入是10万元,但是工作性质不变,那这个区别就只是“数量”上的,不是本质的,这就是没有意义的区别。如果你去年是个普通员工,今年进入了管理层,那不管工资升高了多少,这都是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有意义的区别。所以量的积累不一定带来质变。
刻意练习,是要专注在要做的事情,耐心耐心再耐心的反复练习,每次练习能达到心流状态最好,事后有反思和复盘。如果同时有小组成员共同练习和及时反馈,思想撞击的火花会时常带来更多灵感,其他成员作为旁观者反馈的信息能让我们更客观,更清醒,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劣势,这样的练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4.坚持复盘
复盘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学习过程包括表达输出过程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改进的地方和今后要努力的方面。每次复盘都是对表达的打磨,当然也是对思维的打磨。这样做的目的是把简洁表达变成习惯。
习惯的力量一书中写到了菲尔普斯的例子,“菲尔普斯十几岁的时候,每次练习完,鲍曼都会让他回家后“看录像带”——在入睡前看,在醒来时又看。所谓的看录像带“其实是每晚入睡前和每天早上醒来时,菲尔普斯都会想象自己跳进泳池后完美泳姿的慢动作。他会想象自己在水中划臂,触到池壁后,转身以及最后冲线。他会想象身后的水痕,嘴巴划过水面后从嘴唇滴落的水珠,强到似乎要扯走他泳帽的水的力量。他就这样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看完整个比赛,一遍遍地看最小的细节,直到他用心记住每一秒。”这个例子说的是“小成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点,其实也是复盘,重演过程,完美推演,最后变成习惯。
希望自己的这些思考能给大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