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的时候,一篇《你活得光鲜亮丽,父母却在低声下气》在简书上发表,后来被好多人将题目改编为《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刷爆微信微博朋友圈。之所以会被各家小编改题目也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虽然在后文,作者仍旧关于题目强调文章的主旨,如下文:
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可是,因为高晓松曾在书中写过:
我妈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便被人们广为传诵,所以那篇文章便被改为《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好像更能加深影响力,直击人们的心灵深处。而信奉“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的文艺青年,似乎有很多人都在过着光鲜亮丽,而全然不顾“父母尚在苟且”。
毫无疑问,这两句貌似都能直击人们灵魂深处的文字,在逻辑上是相冲突的。
而最近,随着晓松奇谈主题曲的发布,一首由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成为继朴素的《平凡之路》之后,深受文艺青年喜爱,刷爆朋友圈,单曲循环的歌曲。
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被人们设置为置顶微博,仿佛可以让人们从压抑已久的生活中看到曙光。
可是,看到曙光之后呢?放弃自己可能算是苟且的生活,过着追求诗和远方的生活,不顾尚在苟且的父母么?
毕竟能朝九晚五,能浪迹天涯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如果我们大部分人对自己生活的定位是苟且的话,那可能我们还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继续着朝九晚五的所谓的苟且的生活,包括加班熬夜,陪客户吃饭喝酒,给老板同事送出不表示心情的笑脸,待在自己的格子间单曲循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看着微博上终日晒定位晒自拍晒美食的网红们的生活。
然后呢?
然后可能会有一部分人按耐不住,因为毕竟发了这么些年“我想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的朋友圈,却依然在原地踏步,依然等着加薪升职,等着房价回暖,等着股市涨停板……可是薪水依旧不足以支撑自己过着体面的生活,依旧蜗居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而在股市更是赔进了房子的首府又或是父母的养老钱……
于是,这一小部分人就去过着追求诗和远方的生活了么?让剩下的那部分人发着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的文字,安慰自己保持现状挺好的,鄙视着那些追求诗和远方的人。
会是这样么?
不会。
可能你设置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样的置顶微博,下了决心要出去走走,要把老板炒鱿鱼,再也不和一些碧池来往,再也不要给别人陪笑陪酒。
也可能,你做到了上面这些事,终于开始了自己的间隔年,立志要有所改变,不拘泥于格子间,天大地大,自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然后,你看到了之前的傻x老板,碧池同事嫉妒的发着“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的文字,又有些后悔当初太冲动,走了这么多路,自己的生活依旧一塌糊涂……
可是这些可能发生么?
NO!
生活不是狗血的言情剧,下了决定便真的会蜕变,更不会因为某些广为人知的文字而下了决心,你只是会看到听到某些歌曲的时候打了鸡血似得下了决定,然后便没有然后了。你只会看到某些文章而庆幸自己当初不那么冲动,同时鄙视那些炫耀诗和远方的人。
所以,你才会在看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后,将它设置为制顶微博,在看到“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的文章,将它转发在朋友圈。
因为其实你除了可能下了决心之外,发了朋友圈之外,你什么都没做。你只是从众而已。彻底的盲从。所以你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对逻辑完全相矛盾的内容表示崇拜,而同样,矛盾也是你生活的常态。对,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喝酒喝到吐,照样能对所有人笑。标准的不代表心情的八颗牙齿的微笑可以面对所有你喜欢又或者不喜欢的人。继续蜗居又或者继续挤地铁还房贷在上班时间逛淘宝。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不会因为你看了某些东西,听了某些歌曲而发生变化,就好像你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下个决定只是瞬间的事,你根本没想过该不该如此,为什么要如此,自己是否具有执行力。
其实,下个决定,转篇文章,听首歌曲都是瞬间的事情,瞬间的决定。行动才是填补后面非瞬间的整个过程的实际内容。若是真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直接把“下个决定”这个瞬间决定直接跳过它没必要存在,直接开始行动就好,这才是关键。
看到互相冲突的文字,面对诗和远方 与所谓的苟且的生活 的选择,你迷茫了么,还是它们都打动了你,那就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