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视频,说古代的读书人为什么喜欢读圣贤书。是因为他们以圣贤为榜样,照着圣贤的行为修正自己。但现在很多人读书是根据自身喜好,为了满足一时的情绪需要, 很难做到像过去读书人那样。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的思想境界,在没有接触到雪师的作品前,自己就是这个样子。有幸接触到雪师的作品后,深入进去了,才发现里面有个更奇特的世界,不光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还指导有缘人怎么去做。因为他自己达到了那种修为,所以他的作品也在指引着我们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过去因为种种原因,自己没有很好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更别说指导自身行为。学了不做的话,我们学到的东西就没有太大用处。换了一种环境后,自己试着用书中的智慧去指导行为,慢慢就有了些变化。刚才读书会进行期间,我家小宝在桌子旁喝汤药,不小心把药洒了一大片,看到自己无法收拾了,站在那里大哭起来。
一边是心心念念的读书会,一边是需要我收拾残局的孩子,那种矛盾之情立马把自己的情绪顶了起来。刚斥责了他几句,随即生起警觉,再怎么埋怨也无济于事,该收拾的还是要自己收拾,反而把孩子弄得更难受了。想到此,我就换了种心情去对待,先安慰好孩子,再把必要的收拾一下,剩下的留到读书会结束再做。现在我能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发火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情绪产生到落下的时间也在缩短。虽然自己还不能做到一点情绪没有,但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读好书带给自己的变化。
当自身有情绪,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就想想书中讲了什么,想想智者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做。即便有时候不能够当下就给自己一些启发,但事后反思时能有收获,那么书就没有白读。就是在这一点一滴的体悟中,坚定了自己读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