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死亡似乎是一个不能、不想、不可触及的话题,而且我们也认为孩子与死亡应该是无缘的,因为只有老人才是与死亡接近的。还有就是我们总认为应该尽可能让孩子避开死亡,死亡的问题太过重大,应该让孩子远离它。
可事实并非如此,反而是孩子老喜欢问妈妈:我们为什么会死,死了以后会去哪儿呀?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家四岁半的宝宝应该问过我好几次了,焦躁的时候会让他去问爸爸,耐心的时候会给他一个回答。
林清玄先生写过一篇散文《和时间赛跑》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文里,我便用文章里的话回答他,死亡就是今天离开了的人明天不会再出现了,永远不会出现了,这就是死亡。小孩子懵懵懂懂的,似懂非懂,我也觉得自己讲的好像过于深奥,可又不知道如何回答,好像直白了很伤人,也伤自己,更多的是一种害怕,害怕提及死亡。
一次回答并没有让他停止发问,有时候趴在你的背上,他又会问这个问题,你真觉得孩子的这一问是超出语言之上的赤裸的灵魂在和你对话,不由得为背后的孩子竟如此之大,如此之重而浑身颤抖。孩子的宇宙真是不渺小呀!
这一次想起了《狮子王》中一段对话,木法沙对辛巴说:我们死后,尸体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庞大的生命圈里我们是互相关联的。心里一直是不愿意直接谈死亡的,所以总想着什么类比的事物去给孩子解释死亡,想着这台词,我跟宝贝说,我们现在死了就会变成泥土,回到大自然里面,泥土上又会长出小草和大树,我们又会活过来。孩子听了,竟趴在我的背上哭了起来,说:“妈妈,我不想你死!”那一刻,是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在与你对话吗?不,那是一个灵魂在和你交流。
书中提到一个故事,一个三岁的孩子问妈妈森崎:妈妈,你怕死吗?妈妈意识到孩子这么认真的提出问题,是不能够随口敷衍的,因为孩子并不是在不经意的游戏中随口提出这个问题的,而是夜里一个人睡觉醒过来时,在这心情宁静的时刻独自思考着这个问题,因为想不出就开始抽泣,妈妈听到哭声走过去,孩子就像她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妈妈的回答是:“嗯,大家都怕的。不过,还是要好好活着,妈妈也会和你一起好好活着的,所以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快快长大……”妈妈一边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边也感到震撼,同时也有些自责,为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而自责,她心中想道:“请原谅妈妈,我会一直陪你活下去的。”这时孩子向着妈妈的后背伸出小手轻抚着妈妈说:“妈妈,别哭了,我不说这些可怕的事了。”
看到妈妈的泪水,孩子竟会这么坚强的抚慰母亲。有时,当大人真正敞开心扉面对孩子时,大人和孩子的地位会发生颠倒,三岁的孩子从母亲的泪水中得到安慰,并试图安慰流泪的母亲。母子之间如此深沉的心灵交流,是以“死亡”为契机而出现的,这一点是值得注意和深思的。
那些对死亡敬而远之的人,想来就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心灵交流,只有认真的对待死亡,才能赋予生以深度。
所以下一次在孩子问到你“为什么会死”、“死了之后会怎样”、“妈妈,你怕死吗”等问题的时候不要再敷衍孩子了,诚实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孩子有深沉的心灵交流,是它最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