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很慢。奇慢。年纪越大看得越慢,以前觉得没问题,现在也许是因为融入了社会,沾染了一些现代人的通病,什么都要快快快,明知慢就是快,就是没那个耐心。
然而我还是很慢。不但慢,且懒。有些毛病反正也无伤大雅,何必违拗天性,于是虽然心里再别扭,还是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得慢了下去。
我喜欢看古人写的书,有些有注解,有些没有注解。不管有没有注解,总之相比看现代书更慢。喜欢看古人写的书一是因为从小喜欢,二是自大学以后,也不知是脑子空下来了无聊还是那个年纪都会犯的毛病,总是沉迷于一个现在看来很无谓无聊的问题,那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现在好了点,曾经真的因此头痛过。现在因为自己对人生有了见解,很多事不会盲目,就算一时盲目也会即时醒过来。最重要的,看古人有时候好比看自己。寥寥数语总结了一个人的一生,而多少如你我的芸芸众生曾来过世上却不曾留下一点痕迹。就像一个演员,每演一个角色好似体验一种人生,我看一本古人书,好似能体验古人的那种生活。于是在我平凡无聊空洞短暂的生命中,大概也许可能或者也能体验很多种人生。从前事中或许能真得到一些借鉴,这个我不够了解,毕竟经历有限,只能凭借自己有限的智商及情商,留一丝唏嘘叹息。
《资治通鉴》厚厚四大本(没有任何注解),我真是服了我自己,照我现在这个速度会不会要看好几年(半辈子?)。现在还边看边回顾边写,是不是作死。不过既然把它当一种乐趣,又何必急功近利。认真看一本书,是不是胜过潦草看十本书呢?至于何谓认真,何谓潦草,像钱锺书先生夫妇那样的认真态度我是没有的,我不过见一句看不懂的找度娘查一查,权当挖一个坑再填上。
现代人的序略过。不好意思,读古人书,还是看古人序。
宋神宗赵顼御制序。关于宋神宗其人,印象一直停留在推行王安石变法却失败,最后三十多岁便郁郁而终的落寞英雄上。后来读了阿越写的《新宋》,印象毫无颠覆,反而更加坐实。欣慰的是石相辅佐赵顼成了真正的一代英主,变法成功,与辽人北抗,甚至还帮他纳了一个貌美如花的高丽妃子……可惜命数未变,仍旧英年早逝。作者最后改了赵顼的庙号,称高宗。这是对他这一生最高的赞颂,也饱含石越作为一个穿越人的激动与感怀。那绝不仅仅针对赵顼,还有对大宋,对中国,对后世的历史和世界格局……顺便说一句他老人家的结局我一直没敢买,看评论说大家很是失望。我个人觉得结局是很难写的,所以能写出来也算不错了,当然以我的性格估计是真的不会去写了(所以至今只能拾人牙慧)。
每当司马光要出来“臣光曰”,我都很想把耳朵堵上。苏东坡给司马光取了个外号叫司马牛,司马牛本是孔子的一个弟子。可能是政见上的纷争,司马光强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在这件事上很是固执执着,私生活也很克制,因此得了这么个“雅号”。司马光夫人不能生育,司马光执意不肯纳妾,不知曾国藩的男神是不是司马光呢?听说他见到同僚的小妾貌美,回家见到老妻卧病在床,心情很不好,半夜却自我反省把自己痛骂了一顿……《新宋》里的司马光我印象有点不深了,但也好像没有史书中那么刻板。
古书不可信,一是自古历史太多人为篡改,真伪难辨,二是常常把一个人写得太像圣人,失了真。一个曾鲜活存在于世上的人,他必然有七情六欲,必然有痛哭挣扎。所以读古人书,要靠自己去合理幻想,或者真的一板一眼亲自考证(结合有提到此人物的书籍搜寻蛛丝马迹并推敲假设),或者自己去找度娘刨根问底,这个才是正确的态度。所以读古书有时是个充满趣味的寻觅真相的过程,当然有些真相晓得还不如不晓得。
我看得慢,写得短,东拉西扯,搏自己一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