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7点在马当路智造局参加了书虫部落的周一说书活动,五位讲者视角各异,内容精彩,回到家特此以文作记录。
《告别与告白》-晚风
第一位讲者是晚风,今晚分享的书籍是韩寒《告别与告白》,这本书是讲述电影《后会无期》幕后的故事,也是作家韩寒作为新兴导演的心路历程:讲述他的人生观,讲述懒惰又富有热情的他,如何完成自己的电影梦。 晚风说大家众所周知的三个梦想写书,赛车,拍电影貌似都完成的有模有样了,但这只是固有的标签,而读完此书后,她对韩寒有了新的三点印象。
第一,做人别人的眼光不重要,你把事情做的怎么样才最重要。
认识一个人,了解一个人,到最后告别一个人,对韩寒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总是希望自己尽量少地认识人,尽量少地把个人喜怒哀乐都建立在其他个体身上。无论对感情和朋友都是如此……能让大家高兴就行了,或者无感地存在也是个好方式。但你如果太在意自己的痛苦,或者太想让他人在意你的痛苦,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忽略的痛苦,甚至是表演痛苦的痛苦。而在职业生涯中无论是赛车也好,游泳也罢,只做自己喜欢的,别人的眼光并不重要。改造自己的心智模式,不再人与人交往之间盖一堵墙,自己的心没有边界。
第二,知道很多道理,依然过不了一生。
当演员冯绍峰接片的时候纠结需不需将电影升华到人生意义上,韩寒这样告诉他,“不需要讲什么道理”,原因是人生并不会因为懂道理得到升华。比如说运动,人人都知道活着需要动,却总没行动。如何在明白“道”的基础上掌握“术”,这就靠自我内在驱使力与动机。
第三,创作时在绝对谦虚学习之后。
人可以不上学,但一定要学习,而且学习是极度谦虚的。无论是拍戏还是赛车,遇到了困难与不顺,韩寒从不骂人。骂人是将责任推卸他人,这样品德之人何以拿的了冠军?是的,在看了韩寒如此优秀的程度上,却谦虚的对待他人的时候,晚风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这对我来说无疑是在学习态度上提了个醒。
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的生如夏花的方式,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或岁月静好。韩寒生如夏花的方式是赛车写书电影,不做重复的事情。那我们呢?
《正见:佛陀的证悟》-樊鹏程
第二位讲者是创业者,他叫樊鹏程,今晚分享的书籍《正见:佛陀的证悟》,这是一本佛学的入门书,佛教在中国被世俗化了很多,很多人误认为是迷信,封建,落后的文化,但实际并非如此。首先讲者以三个问题开场“你是否觉得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不管有形还是无形?”“你是否觉得一定要拥有某样东西,人生才不一样?”“你对情绪有没有比较性,如愉悦要比悲伤好?”。
接着,讲者提到了书中的四个真理,逐一进行阐述。这佛教四项真理就是: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磐超越概念(涅磐寂静)
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没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万物如此,时间如此,我们内心的情绪,感受也是瞬息万变的,这就是所谓的“无常”。 我们所接触的东西——具体的、真实的事物,也只不过是被灌输的概念的,桌子可以叫成桌子,也可以叫成筷子。达到证悟,我们需要有力量放弃对非常重要的事物,需要有极大的勇气独自步向这条道路。不追求赞誉和收获,不逃避批判和损失的人。如同看完电影,感受了情景当中的悲欢离合,走出影院,你还是当初的那个自己。
书中的内容非常的丰富,短短的十几分钟,讲者不可能一一讲透彻,正如抛了一块小石头,激起我们听众内心涟漪。今日分享《正见》的佛教中一些豁达通透的哲理给我带来不少启发,特别一切情绪皆苦。我更愿意理解为“一切情绪皆为困扰”,无论是悲伤还是欢乐,无论激愤还是兴奋,都有可能在瞬间转化,因为诸事无常,情绪亦然。在未来的生活中,希望能在纷扰的花花世界保持淡然从容。
《亲爱的》-多多
第三位多多讲者给我们带来的是电影《亲爱的》,电影的主题是演员黄渤寻找他唯一孩子,将一个人的苦难变成了一群人的苦难,以此来让观众产出共鸣:如何疼爱自己的孩子,如何关爱其他人的孩子。
最令人感动的是电影接近尾声的那段话:“我们丢失的孩子是不可替代,所以我们不生二胎”,多多在说书人的舞台,讲述了自己观电影后的感受,给我们分析人与人性。
人的行为是被自身第一性环境与习惯教育所决定,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通过不断的习惯习俗位表现形式的实践达到自身的完善。因此在后天的习性当中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我们将做一个好人还是恶人。
正如普希金在诗选里也说,他的墓志铭上要写上,“没做过什么善事,然而凭良心起誓,谢天谢地,他却是一个好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意识到自己内在中善与恶的一面,处身与社会当中,规划并调整自己的行为,不做恶。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讲者Jimmy上台了,今晚说的书名叫《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这是一个关于环境保护问题的说书题材,作者贾雷德戴蒙德告诉我们环境问题不是科学技术问题,而是意识的问题,因此唤醒民众意识说书分享在今晚就有了意义。
Jimmy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给大家进行穿插演说,短短18分钟内容极其丰富,提到了复活岛上的石像,格林兰岛,蒙大拿的矿业,当今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雾霾等等。
最后讲者给我们提出了三个问题让我们回去思考,“导致文明和社会危机的环境问题,除了不可逆转的自然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性中的贪婪自私,是否认同?”“如何平衡专业处理方式于公众朴素认知之间的冲突?”“人类文明就是在一次次危机中成长,地球有限的危机是不是杞人忧天?”
人类增长有了累积的惯性,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种剧增,而资源有限又被污染的情况下,我们应当有怎么样的行动呢。这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我们仨>-善蓁
最后一位讲者善蓁分享的是杨绛的《我们仨》一书,书中的基调一半是阴郁,一半是温馨,奏成了杨绛钱钟书媛媛一家独特的三重奏。而讲者以三部分来讲述,“我们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着我们仨”。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们仨不止三个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短短的一句话里,说的是彼此的相亲相爱,为对方付出,可是好物不坚,好景不长,家也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驿站,而杨绛变成了最后的空巢人。
讲者娓娓道来,听后特别感动,我也想做一枚如杨绛般恬淡的知识分子:有一个所爱的人,一个想要保护的家庭,和一两件怎样也割舍不下,愿意终生去做的事。这便是一个再好不过的人生。
这个炎热的夏天,能让如此多的讲者与听众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时间过去很快,九点钟读书会散会了。走出门的时,凉风习习,风吹在脸上,和书友们聊着下一期的聚会,真是份美好的回忆与期待。但愿年老的我,会时常想起这些宁静又稍微不平静的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