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句:
金兰生-《格言联璧》:“何谓至行,曰慎行;何谓达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服从方能统治。”
弗兰克.赫伯特-《沙丘》:“想控制自己的动作,身体自会惟命是从;可要说服自己的思想,却会遇到阻力。”
言归正传:
有一次托朋友买书,将书单给他知晓了,朋友揶揄道:“你得有多孤独,买的书全是‘孤独’的”,我看着书单,苦笑不得,一时竟不知如何回复,《百年孤独》、《质数的孤独》、《自在,独行》,五本书里有三本都是“孤独”的,无怪乎朋友如此嘲讽。我并无刻意去读这类书,当时恰好买了这几本,如今已读完大部分,虽说远不能达到“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倒也不再像以前那般害怕周末了。
当然,单单论书,威力是不可能这么巨大的,它依旧很无能很“鸡汤”,不过它却能给你提供很多奇妙的视角去看待世界,令人脑洞大开。如果你愿意,可以顺着抑或逆着作者的思路,想象你自己世界的样子。
譬如说好读书,“好读书就得受穷;好读书就别当官;好读书或许没个好身体。”这些好读书的坏处我是顶不赞成的,不过里面有些词句还是很风趣的,“但不易得脚气病,因为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心用在书上,便不投机讲广东的服装贩到本市来赚个大价,也不取巧在市东买下肉鸡针注了盐水卖到市西。”我想象中好读书的坏处不该是这样的。要我说,好读书易自命清高;好读书易纸上谈兵;好读书易不近人情。
但好读书必有好读书的好,“识天地之大,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我想象中好读书的好处便该是如此。讲李叔同之辈豁达,令人钦佩,但倘使一位先生从小至今一直落魄不堪,反倒在这高呼“绝权欲,弃浮华”,难免让人嗤笑阿Q精神。从不曾拿起,谈何放下!
而此时的我,不断的拿起,拿起,拿起……
譬如说生病,“人生难得生病;生出难受的病来,原来是灵魂与天地自然在做微调哩;真如果这么对待了生命,有病在身就是一种审美;躺在床上吧,心可以到处流浪,你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还有一处感受颇深,“人的身体每一处都会说话,除嘴有声外,各部无音,但所有部位都能听懂话的,于是感受会告诉心和大脑,那有病的部位精神焕发,有了千军万马的英雄在同病毒战斗。什么‘用人不疑’的仁,什么‘士为知己者死’的义,瞬间里体会得真切和深刻”,我也偶尔会对胃轻言细语几句呢。
譬如说死……
譬如读山……
譬如看人……
譬如说房子……
譬如说孩子……
自说自话:
我喜欢深究到底,尤其对自己。
比如测完单子发现几个比较难的缺陷,会情不自禁地喃喃道:“哈,又牛逼地发现一个/好多缺陷”,如果测已有已下发的单子,也喜欢说道:“这些程序用了这么些年了,会有问题才怪”,嘴上如此,实际还是挺认真地在测,如果找到,那更得好好说一番。当然对面坐的是配姐,背后坐的是欢欢。话音刚落,立马意识到是自己的“显摆欲”在作祟,目的很简单,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跟我一样,说完一句话还会考虑自己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会不会哪怕一丁点的伤害到别人,如果再有机会我该怎样更好地表述。初始往往是很难接受反省后发现的自身的“毛病”,譬如显摆,譬如敏感,譬如俗称的“娘”(说的更委婉些,“心里住着个小姑娘”)......,后来反思的次数多了、程度深了,倒也觉得,还真有点这么回事儿,慢慢挖掘、慢慢承认、慢慢接受、慢慢骄傲。
一是发现毛病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现优点并不断改进。
二是所谓的毛病,也未必都是缺点。
就说显摆吧。起初看的透也敢讲的便是那位高中女同学,那时的我是死活不愿意承认的,更别说接受了。总在心里暗自反驳,“你一点都不理解我,我真不是显摆,而是....”,自己给自己找一大堆借口,当然,也成功地说服了自己。后来换个词,获得他人认可,更好听了,慢慢地还真接受了。
我承认并接受,在某些时候,做/说出某些反应/言语,是为了给他人看,希望他人能关注并认可。每次有类似的反应/言语,我会很警惕地察觉到自己“目的不纯”。
接受后,便该学会克制。一是你的“目的不纯”,很容易被譬如高中女同学这般神圣的物种看穿并觉得幼稚。二是你的行为可能或多或少伤害到他人。
但,克制并不是压抑天性。希望他人认可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某种程度上说它还可作为一种动力,鼓励你不断前进。如果完全失去了它,很容易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反正他人认可不认可无关紧要。
适当的时候合理释放,不当的时候克己复礼。当然,这是句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