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喜欢自由点的语文课,有零度思考,有温度人情味。
要上必修五第三单元的文字评论和随笔。第一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这是一篇构思简洁明了,思路新颖别致,举例精当,有创新独特见解,逻辑思维缜密的具有鲜明的议论文特点的小品文,是一篇关于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严谨的学术论文。先生写于抗日战争后期。目的是帮助新时期中国文化运动中的青年人提高祖国语言的阅读与创作能力和感受祖国文字的魅力。除了此文,朱光潜先生还撰写了很多这方面的论文。可见朱先生对祖国语言的深深热爱,对青年人的良苦用心,和对学术研究严谨虔诚的治学态度。
基于文本特征,文章就不能单纯地只是对文字中的几个有趣的语言例子作赏析。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这一课上有恳切指出:教师更多地聚焦在朱光潜先生举出的推敲文字的例子上,而忽略了文本的整体和作者撰写文章的思路和手法上。课堂教学仿佛教的不是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而是在赏析几个有关文字推敲的写作趣事,没有能从文章章法、结构或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等方面去组织教学的。离开文本说例子,这样,不知不觉中,容易走丢作者和作者的文章。
为此,我在备课时多花点心思在文字里,不敢丢失了几方面,而仅对一方面作力度品读。怕误读了朱先生的好文章。
课的第一环节是直截了当。想问问关于语言在日常生活的运用中的现象。走进教室,课间。符雅玲和王彦均正在为上一节地理课上“点煤气和点煤气灶”的一字之差而争的面红耳赤,丽冰让我给评评理。顺势,进入《咬文嚼字》的学习。
一环节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郭沫若改字————不同文字,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句————文字增减,意味不同
贾岛推敲诗————不同字眼,意境不同
苏轼作《惠山》————字的联想意义(正面)
举“套板反应”————陈词滥调无新意(反面)
在此概括中,拓展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和辅助理解文意。
1)你是坏家伙!
你是爱惹是生非的人!
你是无赖!
你是神经病!
2)清代人褚人获《坚瓠hù集》载:
一天晚上,苏东坡和黄庭坚和苏小妹讨论诗词,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间要加一个字,成五言的对联.”
东坡说:“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
小妹说:“好,但不够好.”
黄庭坚说:“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也不够好.”小妹又说.苏东坡说:“那你说加上什么字才算好呢?”
苏小妹道:“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东坡、黄庭坚拍着手说好。
3)唐代诗人宋问之《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切),不敢问来人。
进入咬文嚼字二环节,由此得出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构简洁明了
思路清晰别致
举例精当有味
语思逻辑缜密
见解新颖独到
作为议论小品文,作者观点的辨析是学习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灵活读书的方式,另外与高考阅读考察模式紧密联系。第三环节,设计问题,学生深入文本,作判断,阐释,思考。如下:
1.作者很直接地认为郭沫若先生将“是”改为“这”的变化是好的。
2.作者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还竟会落个“不是”。
3.“你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含有假定语气,带有一点讥刺的意味。
4.作者是从剧本《屈原》和《红楼梦》的例子里得出“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的。
5.文中觉得咬文嚼字不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此,咬文嚼字都不是坏的习惯。
6.作者觉得将《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增减,文字的意味就会不一样了。
7.作者赞同韩愈与古今人将贾岛的“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字更有意境。
8.字分有直指和联想的意义。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就是运用了文字的直指意义进行创作的,使人容易理解“天上小团月”的意味。
9.文字的直指意义是固定的,偏于个性;联想的意义则是游离的,偏于类型。
10.如果一个人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低使用它们,那么就会使作者与创造动机形成仇敌,使读者不能引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朱光潜先生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读书不可套板,没有自己了解和思考认识。文章结尾处,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对作者朱光潜先生的认识。让学生朗读《美的人生》,进一步认识这位老人的治学态度,人格魅力和一生的追求。
整堂课上的虽然没有惊喜,但是平淡中,有了尝试和创造。记得王君老师说过类似于“宁愿在创新中死去,也不要固守课堂。”的话。我想,我只是尝试做到了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