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九江文史专家们撰写研究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个别标点、分段外,编者不对文章做更多修订与改写。
注:本篇选自2020年发行的浔阳文史参考资料丛书《浔阳逸闻》中的“小巷曲折几易名”,为了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我加了前面四个字。
大中路的德润里与锦新里,旧时统称“和乐里”,只不过,“锦新里”原名“景星里”,两条巷道走向与现今大同小异,恰似向右歪倒的英文字母“F”。
早在清末民初,此段地理位置属西门外大码头街,湓浦坊片区。自九江商埠开放后,这里便成为“城外”水陆码头经济商圈的“后花园”。一时间,店铺商肆鳞次栉比,人烟凑聚,车马喧阗。尤其是原河滨街(今庐山北路段)南端东侧小巷深处,颇为灯红酒绿。此便是九江文献资料记载的:“浔埠妓院,早年皆在西门外大码头和乐里弄内。”
和乐里,1921 年命名。取《礼乐记》“正声感之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乐兴焉”。大有“和睦安乐,和协音乐”之美意。里巷内有名传一时的青楼广济帮“小居仙”、扬州帮“烟花二月坊”和“苏杭乐”等几家。
随着“滨兴州开辟,火车站成立,龙开河西渐形繁荣,所有妓院,由官厅谕令,限迁河西三马路一带”。自 1928 年拓宽贯通东西大街后,和乐里巷道整治也相继进行。一段由大中路起始,曲折弯沿百余米,将老“景星里”并入,合称“大中路和乐里巷”,有住户门牌 1-21 号。而原从河滨街(今庐山北路段)起始的和乐里,更名为“河滨街德润里”,有住户门牌 1-6 号。但两条里巷在纵深处还是相通的,并由支巷可通当时九江青年会戏院(今消防队院内)。
自从将风尘行业迁出后,随之进入的有关报转运业“久昌”“李恒茂”“义记协”,著名郎中魏锡二,杂货铺“太昌号”,“李良宏记”,而所谓“河滨客栈”,“刘记茶社”,却暗地里还在经营风花雪月之勾当。
抗战沦陷后,由于当时日军西面攻城,炮火強烈,德润里、和乐里民居大多毁于炮火。从此小巷深处的残垣断壁,饱经八年岁月的沧桑侵蚀。胜利后,这里慢慢又恢复起来。原德润里巷道内,新起房屋众多,人口也日渐兴旺;而老“景星里”仅存故道遗址,况且两巷原本互通,所以人们习惯统称这里为“德润里”。直到 1980 地名普查时,有关“和乐里、德润里、景星里”才被清理原由。为此,特将原“景星里、和乐里”故地,以谐音“锦新”重新命名。至于“和乐”,原本无不良含义,只因当时为风月场所,难免理解成贬义地名,所以弃之不用。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巷道内几经房屋建和路面修筑,仅十多年左右时间,其中人文、地理在不经意中均有变化。据 1987 年《九江地名志》记载:德润里,西起庐山路,东由锦新里转南至大中路,长 320 米,宽 2 米,有居民 61 户 219 人。锦新里,南起大中路,北依市二医院围墙,长 280 米,宽 15 米,有居民 41 户 166 人。到 1990 年城市道路普查时:德润里,起自庐山路,止于大中路,长 159 米,宽15 米。锦新里,起自大中路,至德润里,长 101 米,宽 12 米。而 1998 年湓浦街道新编住户门牌时,德润里有 1-12 号,锦新里有 1-22 号。
如今,城市发展,城区大规模改造,上述里弄均改在改造规划之中,或堵塞或拆除,不复存在。这些地名已成为历史地名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读后记:钱政老师的这段风月故事,哈哈哈……也只有老一辈才写得出这种文字呢。钱老师讲述的这街巷,如今在地图上搜寻不到,或许已经拆了,我估计位置在下图的红圈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现在的情形。
浔阳叙话
记录赣鄱历史,讲述浔城故事,品鉴风俗滋味,漫记百态众生。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