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天时间过了一遍《1984》,纯粹是因为村上才知道这本书的,当时看《1Q84》也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这对看书奇慢的我来说简直是个奇迹。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觉得看书多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所以会对很多书感兴趣,各种各样的书。与其说对书的内容感兴趣,不如说对书本身着迷。好像看完一本书,至少证明我的时间没有虚度。书简直成了我每一日的计量标准。
遇到一本好书不容易,特别是那种有深度又不枯燥的经典作品,一遍看下来就能洗涤你三观的那种书,更是难上加难。写到这句话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是《老人与海》和《苏菲的世界》,如果说再让我反复看的话,这两本书我应该是百看不腻的。
这两本初看时挺枯燥的,但是只要静心看下去,就会有种初探桃花源的感觉,好像每一个句子都在闪光,每一段都能把一些生活的日常拉出来告诉你一些或许你早已知晓的道理,而关键并不在于道理本身,而在于你居然从几百年前的一个作者那里找到了共鸣。这种共鸣穿越时空却像是永恒让你震惊。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何况是与一个已逝之人进行的交流。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把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具体化,哲学化,生命化。我总感觉这是很神圣的事情,好像我是上帝,在脑子里,我可以听到树与树的对话,感受生命被人类扼杀的那种痛苦,而天空好像也是活物,每天呈现不一样的表情。一切的一切并不是死的,而是被赋予了生命的一个个的故事,而我自己本身,也因这些润色不少。
与生命和生活有关的书会让我们心中常怀敬畏,对大自然产生与之前不一样的感觉,更敏感之类的感觉!而与社会制度有关的书给人感觉就不一样,比如《纸牌屋》和《1984》这类。会特别吸引人,毕竟它是把你所在世界的另一面呈现给你看了。当你以为所有一切都如此美好,和谐的时候,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告诉你,这样的和谐下面藏有多深的污垢,就像你掘开了一道口子,发现下面与地表不一样的东西,于是忐忑不安的顺着挖下去,最后发现下面竟藏着那么深的垃圾,而你在这层污垢上生活了这么久却一无所知。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你想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最后发现那些东西如此丑陋,你又后悔又不相信,甚至想再确认一遍。与主流价值观不一样的东西我们总会特别感兴趣,兴许每个人总会有一种唯恐天下不乱的阴暗心理。
有价值的书越来越少,像我这样纯粹为了数量而读书的人都深刻感受到这一点,人们对"慷慨激昂"的文字越来越感兴趣,安静祥和的文字越来越少,浮起来油凝固在了一起,液状的却在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