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再一次带着儿子旅行。他已经是身高超过一米八的大小伙,饭量比我和孩子妈妈合起来还要大,最近经常踢足球,也变得更加强壮。
看着他棱角分明的面庞,还是挺帅的。安静地坐在那,会误认为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大人。但一旦开口说话,他就会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对于喜怒哀乐,他从无丝毫掩饰。他的心智似乎还停留在儿童时代。在家庭的保护伞下,他依赖性很强,认为一路上跟在我们后面就可以了。当然,他愿意一直跟着,我们也愿意一直带着他。
时间如流水,从我面前悠悠匆匆而过。有时候看着他的背影,会有些恍惚,原来他已经这么大了。我在他这个年纪,觉得父亲很全能,我要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就好。随着读书、工作,遇到很多挫折,也渐渐发现父亲并没有那么厉害、凡事都得靠自己的时候,我开始焦虑,也开始努力。
青春期是一个过渡,孩子似乎不该靠父母,父母似乎也该放手了,但是孩子又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时代不同,成长的境遇不同,我们没法提供一个标准的青春版本。父母与孩子的讨论和争辩,常常就是与自己的讨论与争辩,我们从他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他从我们这里得到的少,我们都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把感情升华。青春之苦,青春之快乐,也在于此。
他喜欢踢足球,对许多球星如数家珍,也常去操场上挥洒汗水。他说他希望自己是10号或者8号。我们问他区别在哪?他说:“10号是前场发动机,8号是中场的灵魂。” 我觉得他内心更想成为10号。
马上就要跨入高三了。他对未来有很多期待:选择心仪的校园,喜欢的足球场,所爱的学科和向往的城市。但他在压力面前又会经常表现得无所适从,我们一直开玩笑说:他脑海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勤奋,一个是懒惰,两个小人都在试图占据主导位置,各有胜负。
直到现在,我有时候在梦中仍会重回考场,真切地答题。也只有到了今天,才深刻理解试卷上的分数代表的是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我会主动寻找串联每个知识的主题和潜在规律“,以及”我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直到弄明白错在哪里“。于是,有的人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不是因为他们更聪明。
高中、大学,他会逐渐建立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不确定,形成自己的主见并敢于坚持。我也特别希望他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别人的意见。多听批评和负面的反馈,这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于他、于我皆是如此。
最近工作上遇到了不少挑战,但我一直认为,技术从不会成为团队发展的掣肘,信心更为重要。最近学习了北京大学姚洋教授的一篇致辞,很受启发:
社会有高光时间,也有低谷,以及承前启后的转折时刻。今天的中国,大体上处于这样的转折时刻。大疫已然结束,但经济的恢复尚待时日,社会和家庭也需要疗伤的时间。在这样的时刻,信心是最为宝贵的东西。但是,信心来自于何方?我想,信心只能来自于一颗对未来的乐观之心。乐观者赢得未来。
我们普通人如果想成功,就必须同时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和一个悲观主义者——在想象未来时保持乐观,在对待眼前的工作时保持悲观。这当然会让我们不时陷入痛苦之中,但人,就其先天生物性而言,本来就是矛盾的集合体;在后天的完善过程中,人的一大任务就是调和这些矛盾。
我们并不一定时刻需要自信心,这是因为我们并不一定会认为自己对某件事很在行才去做这件事。事实上,有的时候我们投入,恰恰是因为我们不擅长做这件事。但我对未来保持乐观,享受完成这件事带来的乐趣。
清早起来,看见门前的河上,赛艇的同学已经开始训练了。
文于2023年7月22日,香港。
我想写一个父亲和儿子的故事,从不同的视角:《孩子,我们慢慢来》、《日记》、《军训一则》、《开学了》、《开学一周了》、《就这样长大》、《见识》、《山丘》、《儿子的生日》、《生活是具体的》、《一周》、《留校》、《写信》、《记录,写在母亲节》、《父亲节》、《儿子的旅行》、《旅行小记》、《试着去理解》、《撷趣》、《代沟》、《平安夜》、《记于旅行途中》、《回忆》、《陪伴》、《期中考试》、《聊天》、《经历》、《中考》、《高中》、《青春期》、《记录,写于三月》、《独立》、《春节》,《高考》这是第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