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宁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中学高一语文
从2003年前后踏上讲台,我一直追求成为一名卓越的语文老师,二十年来大致经历了教学的三阶段。我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牢牢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实习时带着学生玩儿中学,到应试树立老师权威,再到把课堂作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舞台,我对语文课的理解从重视积累到追求训练能力、多多练习。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玩中学,文言学习也快乐
踏上讲台是以精彩的课堂开始的,那是2002年大学实习期,我以演剧本、做游戏的形式完成了初中一整个文言单元的教学。课堂上同学们特别配合,争先恐后,各种文言字词句式也被他们牢牢记住。
讲的第一篇课文是《狼》,为了让初识文言的小同学能熟知课文内容,我灵机一动,决定让他们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根据他们表演的情形就可以判断出他们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对哪些字词的理解有错误,对哪些细节没弄清。
于是我把衣架掰直做“扁担”,找两个牙膏皮做“剩骨”。道具拿到教室同学们很兴奋,纷纷争着表演。我让他们分成小组朗读课文、扮演角色,一位同学专门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分角色配合朗读进行表演,这降低了表演的难度,表演的同学和课文描述不相同的地方对比清晰,我再让观看的同学们指出其中的问题。比如“股”是大腿不是屁股。
后来我又组织背课文比赛、文言知识大比拼,我所在的班级老师是教研组长,听了我的课就把一整个单元都放心、放手地给我教了。
实习期我过得非常充实,留下的是放松和快乐的感觉。
[if !supportLists]二、[endif]权威,我树立的卓越老师镜像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我想成为“绝对权威”
2003年正式踏上讲台。学校针对新老师的“先听课、后上课”“拜师父”,促使我长期大量听课,上班初的三到四年全校所有语文老师的课我全都听过一遍,并每天听同一个年级的老教师的课。这样听课的益处,在后来结婚生育不再能听课以后愈觉珍贵——这是我职业生涯的吃奶期,高中语文讲什么、怎么讲,就是在这时奠基的。
这时的典型课堂模式是这样的:《沁园春·长沙》贴近生活导入,比如谈天气或青春。然后用课件大字出示”意象”概念,再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练习巩固,最后让学生在课文中迁移运用。此时的学生发言是定向的,希望按照老师的既定路线。发言几人后总结升华,链接上高考题目再训练。
在老教师的课堂上,我学到了高中语文课的标准:清晰的流程,循循善诱的引导,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拓展。其中,魏秀萍老师读书特别多,流行的杂志、经典书籍她都很快读完并做成摘录,课堂上随时穿插。她口吐珠玑、旁征博引的课堂对于我充满了磁铁一样的吸引力和满满的向往。
这一时期我的课堂注重知识性和丰富性。我开始重视自己的阅读积累,摘抄《读者》和上海辞书的一套鉴赏辞典成了课余的爱好。前后写满了6个积累本。
[if !supportLists]2. [endif]焦灼、寻觅、突围
2007年产假后再接手班级,我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把课上想讲的每个字都写在教案上,还是会“忘词”;提不起学生听讲的兴趣,提问呼应的同学不多;请假去阅卷有人代课同学们似乎还挺兴奋,同事家长给我找名师视频以及课外读物委婉提示我“充电”,某次学生评议我因为不满意率高被同是语文组的年级主任谈了话……
那次,年级主任说,我们听你的课都觉得特别棒,可是这满意率怎么这么低呢?你找找原因……
那是因为我虽然依旧注意课堂的环节、大量拓展等,但一味灌输使课堂成为僵硬机械的“一言堂”,难免令人生厌。
这一时期我那节被听的课,连学生也说我竭尽全力、确实精彩。持续积累诗词使我对诗歌有了一点儿个人体会,我打通诗词与作文教学,以“提高语言表现力”为主题,将众多优美摘抄汇集分类,让学生感受语言,涵咏体会。按照高考满分作文范本分成“立意深”“修辞美”“有感情”三大类别,先读后练,整节课材料特别丰富、课件极其精美、角度比较新颖、环环相扣、课容量非常大。
我以“心中无诗不作文”为主题,把诗词的选材组材、立意角度等“写作技法”作为作文规范,因为以诗词为材料,比起作文材料短小精悍、更有回味,课容量大。比如讲作文如何选材典型,举例同是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时间点选在送别早就结束、一个人独自面对漫漫长夜之时,这是因为,这时白昼的热闹已经退去,夜晚一个人的寂寞,最容易勾起对友人的回忆。
总结这一时期,我仍旧把课堂的重心放在老师的讲授上,把课堂的精彩寄托在老师的丰富材料给学生的启迪上。课堂是老师主导、学生被牵着走的。
尽管随后随着不断学习、练笔,我的解读越来越透彻,可以不看教参也能有自己的体会,课堂还是老师不断在提问,在牵引,在展示,在以自己的审美感受主观替代学生滋味丰富的体验。犹如把食物嚼碎再吐给学生,怎么能引起学生的胃口呢?
虽然一直很努力,但是课堂主体错了,教学还是停留在低效率上。幸运的是我的读写思考进度不快,却从未停止。
三、课程,我还在路上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专业阅读,走向反思调整
2014年加入新网师后,我的专业发展在啃读经典中逐渐走向自觉。一是啃读《人间词话》以境界为工具明确了好诗的标准,不再只注意字句技法,转而追求对自己对学生生命境界的陶冶和树立;二是啃读一系列教育经典:从苏霍姆林斯基到杜威、布鲁纳,近两年读小威廉的《后现代课程观》、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与泰勒《教学原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新课标学习;我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逐渐系统、清晰、自觉。
在这样的逐步学习中我的课堂开始逐渐变化和调整。首先是专业功力提升——文本解读和诗词、写作,使我能自由应对课文读写,自由应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课堂上我可以观察学情,根据学生理解的程度、生发的疑问随机指导和生成问题,写作时我会和学生一起动笔,以我自己在写作中确实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点。这样,教学内容由以前的僵硬设定转变为共读共写中的疑难所在,逐渐做到了把学生疑问作为教学点。
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教育经典的阅读启发我反思自己课堂环节、教学细节的学理依据,我逐渐自我反思调整自己不合理不合适的教学行为、课堂组织。上课、观课、培训,学习,在自觉不自觉中,我逐渐通过观念的变化调整着自己的教学行为。起初阶段感觉到教育经典的正确和自己课堂的“不入流”,聆听新课改培训总是发现自己观念的改变绝对朝向正确,但面对实践却总是“有心无力”。
具体教学行为的改变可能是从填写“理想课堂教案框架”开始的。选修“深度语文”“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等课程,阅读干国祥老师《理想课堂三境界》《生命中最美的语文课》,我开始每节课备课都填写“理想课堂教案框架”。印象最深的是ABC三类目标的设定,这使我备课时就全面地理性地思考每节课的重点,不再片面随意地只看见文本的思想感情,只教自己的阅读体验。
比如《醉花阴》,从字词障碍到文本大意,再到诗词赏析,拓展升华,在三类目标的填写中,课堂重难点更加清晰化,声情并茂的朗读、范读、歌曲欣赏使学生理解更充分;
比如《兄弟阋墙》先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梳理情节,再通过评议表演、讨论人物走进主题,归纳讨论所得;
这一时期我的课堂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为学生学而组织流程,以学后能收获什么作为衡量课程内容取舍的尺度,以能力点的落实情况考虑练习与评估。当课堂以“学”为中心而不是老师展示才学为中心,我的课堂上学生活动开始越来越多了。
[if !supportLists]2. [endif]初试“课程”,调动学生
2017到2018年前后学习“课程”,我开始尝试课程开发,比如“青春多彩歌飞扬”,把歌词以诗歌鉴赏的形式重新组织:每首歌词后附加上意象赏析、意境特点归纳、炼字炼句等等高考题目,假期从钉钉上每天发布一个,让学生以做阅读题目的形式完成。为了让学生参与,我要求学生找他们喜欢的歌曲,并让学生仿照我的范本出题,其实,几乎所有题都是我自己根据学生出的题又再次修改的。这时我总觉得学生毕竟水平有限,老师进一步修订很正常,却没有想到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引导启发他们自己探究、自己修改、自己总结。
再比如陶渊明课程和论语课程,我提前准备好了所有资料,给报名参加的同学,让他们当老师给全班讲课,我再补充。学生讲课其实就是把我设定的材料弄懂、弄熟、讲出来。结果“课程”进行的虽然很顺利,但是,这些将论语熟悉到渗透了现代生活现象的同学,却不能在自己的作文中灵活运用论语。
此时我的“课程开发”还是不系统的,虽有材料搬运,还是停在“教教材”的阶段,没有帮助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也没有训练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能力。
[if !supportLists]3. [endif]“用教材教”,我是否及格?
2021年接手这一届新高一,我开始主动运用网师所学的各种经验安排教学。比如高一第一单元诗词教学,我根据“浪漫、精确、综合”的学习节奏,重视诗词量的积累——印发大量诗词解读阅读,保证几乎每天都有课外经典诗词的精美解读,这样学生能通过“每日一诗”亲近经典,通过精准的、生动的、文学的、人文的解读对经典理解有“别开生面”的美好感受。“浪漫”阶段的大量阅读,为课堂上学习解读方法奠定了基础。
用系统的课程思维把一节节课组成有结构的语文学习体系。新课标、大单元教学、泰勒课程原理帮助我形成了体系化思考方式,备课逐渐阶段化、单元化,而不再单篇零散。我以诗歌朗诵和解读分享、出诗歌作品集的单元任务带动整个一单元教学,在一开始就布置单元任务,分阶段落实。先师生共读、老师示范,再学生练习、老师帮助;最后学生主持、学生分享、学生比赛、老师点评。每节课有各自的目标,每节课有不同的学习活动,课堂真正成了学生的训练场或舞台。
我开始有意识地给课堂分类型——老师示范引领课,给方法学生学习练习;师生共读课,共同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疑难有针对性解决问题;语文活动课、习题训练课、课外阅读课……
我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更生动,自己制作教学视频,用数字人做主持人进行语文活动,用umu组织新年读写活动展评,用字云解读《阿房宫赋》的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汇集成全班的电子书,道术并用,我的语文课又开始灵活生动了。
学生收获感更强了,课外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了,作业不留很多成绩也还可以了,自己的幸福感比以前强一些了。
回首从教的二十年,我的语文课堂就像“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从以学生为主体回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我的理解很慢、消化吸收很慢、实践改变也很慢。但是,我一直在坚持学习,坚持思考,坚持调整。穿越中积淀升华的是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对教学、教育、学生的理解。
20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