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了个早去看了冯导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想写点东西却是几天之后。脑子里似乎东西很多,但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源头,只好以最简单直接的观后感命名。
不可否认冯导在中国喜剧电影中的地位,往往是幽默中不乏意味。《甲方乙方》是奇思妙想,《手机》是微妙两性,《不见不散》是轻松明快,而《我不是潘金莲》更多的却是一种荒诞和辛酸。
电影拍出了黑色幽默的味道,大家乐呵呵笑着看完了电影,但不时冒出一句,到底讲了什么?我们到底在笑什么?是在笑李雪莲吗?本想钻政策的空子得个便宜,不想弄假成真,婚离了,肚子里的孩子也没了,怪谁?怪法院?法官的判决略显草率,但是合理。怪县长?怪政府?一气之下,上北京告了十年。各级政府为之头疼,以至于最后县长怒批当年的法官判“错案”给大家惹来了这么多麻烦。基层领导对李雪莲围追堵截,派民警日夜盯梢,倒引起观众反感,此时暗恋李雪莲多年的赵大头站出来愿帮着去告状,本想着要到了柳暗花明的一刻,但赵大头却是想借此解决儿子的工作转正问题,这无疑是给了我们一记耳光。也许我们在笑各级官员踢皮球打官腔。扯亲戚关系,亲自登门拜访,永远的一句都是我没有把工作做好,给领导添麻烦了,活脱脱的官场现形记。法官贾聪明一身是戏,帮着解决问题是有追求,求上进。首长拍桌子震怒倒是符合群众预期,但作为艺术表现形式来说,窃以为有点直白了。
回到刚刚那个问题,我们在笑什么?余以为,三分好笑,七分苦笑吧。故事很简单,故事很荒诞,但是故事很中国。
李雪莲去告状,好似秋菊打官司。不同的是,我们很容易站在秋菊的一边,却很难认可李雪莲。外人看来,李雪莲是自己吃了亏,却硬要政府来评个理。有人说,这是普通老百姓的不懂法,甚至是无知,倔强到十年都是一个脑筋。可是事实是,这样的人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李雪莲就是当下最基层普通百姓的一个缩影。影片中的李雪莲在碰壁后,选择持续不断的去告状,这是觉醒,但现实中多数老百姓在碰壁之后都选择了沉默与顺从,逆来顺受,认命,常常苦笑问自己,能斗过……。作者没有鼓励大家去告状的意思,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从骨子里好过李雪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