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风不老
-1-
刚翻开《尼采在哭泣》这书,听到微信响了几声。
打开一看,是高三同学发来的两张图片,内容是我当年在他同学录上的留言,满满两页纸。
其中有一段,这么写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聚散离合总有时,能够相遇就是一种缘分。谁也无法阻止离别的脚步,谁也无法挽留逝去的岁月。只是不知道多年以后再相见时,还会不会有相视一笑的繁华与感动?
同学笑说十年前我的文采就已经那么好了,而我如今看来却觉得不免有些幼稚与矫情。
只不过,在惴惴不安的高三,谁不是风声鹤唳,如履薄冰?
一晃十年。
也刚好十年。
-2-
记得2007年6月,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高考前一天晚上,我们依旧在课室里晚修。只不过,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
有人踌躇满志,有人坐立不安。
几十平米的教室里,稀稀落落地坐着十几个寄宿生。当那些外宿的同学正被家人嘘寒问暖时,我们却只能自己孤军奋战,备受考前的煎熬。
我现在已经回想不起来当时自己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奔赴考场的了,小紧张是会有的,自信心倒也不弱,或许还有其他复杂的小情绪迂回其中。
那年高考下着很大的雨,还是几十年难遇的,当时我心里还庆幸自己就在本校考,不用像偏远地区的学生一样风里来雨里去。
或许,也是心态好,懂得自我开解,整个高考期间,并没有什么失眠焦虑的症状。就这么平静地度过,一切还算顺利。
只不过,上帝一向喜欢开玩笑。
-3-
成绩出来的时候有点儿意外,虽然不能完全算是发挥失常,但也远比预想中要少几十分,尤其是曾经拿过全文科班第一的数学只考了126分,还有一向引以为傲的语文更是惨不忍睹地在110分徘徊。
那一瞬间,委屈,失望,伤心,难过。所有负面的情绪夹在其中,像是织就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我困在里面,无处可逃。
更糟糕的是,那时候广东还是考前填志愿。曾经对自己信心满满的我,就只填了两所学校,一所是广州的重本院校,一所是本地的二本院校。结果可想而知,我只能上后者。
我那个成绩在当时来说并不算差,只不过超出了自己的预期。更重要的是,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土生土长的人都对本地院校有种天然的抗拒。
那段时间心里有种执念,觉得自己可以上更好的大学,于是滋生了去复读的想法。刚好有一位跟我被同一所大学录取的老同学也不甘心这个结果,于是便约定两个人破釜沉舟地再做一回“高三党”。
因为我那时候还在广州,准备暑假第二个月才去复读。那同学先去了,不料仅仅一周,他便急不可耐地逃离,说是压力太大。
不难理解,刚从高考的苦海中脱离出来,要再到回去重来一遍确实痛苦。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只被禁锢了许久的鸟儿,终于被放出牢笼可以自由飞翔了,而却要被再度抓回牢笼里一样,因为已经感受过了自由,所以会比之前更惧怕束缚。
于是,我们选择了将就。
-4-
其实,现在回过头去看,当年我们那么抗拒上这所大学,但真正四年读下来,还是挺有收获的。所以说,真正决定你人生的不是你上什么大学,而是你是否足够用心去学。
很多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时真的考上了那所梦寐以求的重本院校,读的就是不一样的专业了,势必工作也会不同。也就不会做记者,不能出自己的书了,那恐怕又是另外一种人生了。
如果有人问我,时光倒回十年前,让我再重新高考一次,结果会是怎样?
坦白地说,我真的不知道。也或许,这本来就没有答案。
泰戈尔曾经说过,“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不敢保证高考重来一次,就一定能得偿所愿。因为我觉得自己已经算是尽力而为了,所以即使结果差强人意,也会在短暂的失落之后选择接受,并且坦然面对。
-5-
前段时间受以前老师的邀请,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讲课,顺便加油打气。
巧合的是,十年前我正好在那个课室里高考。记忆如潮水一般翻腾,一幕幕清晰如作。我讲当年的高考,讲大学生活,讲工作经历,他们提问关于高考,关于梦想,虔诚而又新奇。
抬头是黑板,低头是题海,每天重复着学习,就是为了一个考试。那种前途未知的迷茫,与背水一战的压力,我统统都懂。
或许,许多年后,他们也会明白,人生不仅有眼前的高考,还有许多未曾抵达的诗和远方。
只是,眼前这个阶段,必须经历。
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0个年头,比起那个“高考是唯一出路”的年代,现如今改变命运的途径更多了,人才的培养也更加多元化了。
那么,高考到底重要吗?
作为一个过来人,在时隔十年之际,用我的人生经历来回答,我会说确实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它只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总结。既是青春的咏叹调,亦是成长的进行曲。
我们经历过,也努力过。我们有过欢笑,也有过苦累。那么,就足够了。
对于高考,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必胆战心惊。最好的姿态莫过于三个字:平常心。
愿今天奋战高考的莘莘学子,能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带着勇士的铠甲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