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了解并用过“赏识教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赏识教育真的有用吗?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我,每当我要开口夸赞孩子时,他会说:”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其面部同时呈现了然和不耐烦的表情。是不是赏识教育对我家的孩子是无效的呢?
通过和亲子教育专家沟通,我明白了出错的不是赏识教育本身,而是我错误的打开方式。
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是:父母用“欣赏”和“爱”的眼光去对孩子的进步与成功给与赏识和赞扬,孩子们将会从父母的赏识中得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一、用言之有物的称赞激励孩子
我总是用“孩子你真棒”这样的简单粗暴的语言去称赞孩子,这种称赞没有描述出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而只是泛泛的、笼统的、无差别的一句:你真棒!你真好!在孩子看了不是称赞而是敷衍。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如果我们仅仅说:你画得真棒!这样空泛的夸奖其实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他也不知道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欣赏他的画。他就会觉得我们并没有好好地欣赏他的画,没有看到他为之付出的努力。
如果我们说,你这幅画画的是昨天我们去过的小河啊!哦,你居然把河底游泳的小鱼都画出来了,还有河边柳枝上的嫩芽,简直太认真了!妈妈能看出来你当时不但注意观察并有心记下来,在画画也花了好多心思,妈妈很喜欢呢。这些具体的称赞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他付出的努力被认可了,从而升起自豪感。下一次他画画的时候,就会更仔细观察认真作画。
当我们用言之有物的语言诚恳地去描述孩子的闪光点,并且让他知道这些闪光点带给我们的感受,孩子就能体会到我们的真诚,跟我们变得更加亲密。同时,我们带给他们的称赞也就能真正起到激励他们的作用。
二、引导孩子注重过程,激发内在动力。
我们称赞孩子的目的是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在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引导孩子去关注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事情的结果,要让孩子认识到带来成功的这些因素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比如认真、努力),而不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聪明、天分、运气)。
孩子考试考得好,如果我们称赞他:你这次考得不错哦!因为你之前准备地很充分,而且你考试的时候很仔细,一些容易马虎的地方你都做对了!这些因素——充分做准备、认真、仔细,都是孩子可以控制的。那下一次考试,他就会继续这样做:考前充分准备,考试中认真仔细。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认真仔细等等可以控制的因素,并注重在过程中有效进行利用。
在他考得不理想的时候,就能理智的分析出:这次不理想是因为这个地方理解不够,或者那个地方没学透。孩子就会主动努力去把知识薄弱的地方去补上,而不是只充满了挫败感。
我一度犯的错误就是:孩子考试考得好,会这样说:考得真不错,我就知道你很聪明!我的这种说法会让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聪明、天分、运气等无法控制的因素。在他考得不理想,他会特别泄气:那是因为我笨,这方面内容我就是学不好,或者我运气不好,老师偏偏考到我不擅长的地方。这样孩子的能动性就逐渐丧失了。
三、努力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的付出
我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够努力,因为他做作业一般只用别人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时间,他不怎么努力就达到了考试目标。在我看来在学习上他付出的时间太少,虽然达到了阶段目标,但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有哪个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已经“足够好、没有进步的必要了呢”。所以这个时候我通常会把重点放在强调他要“继续加油、努力”上,反而忽略了孩子达到目标这个事情本身。这么做的坏处是:孩子没有得到成功的喜悦,觉得永远达不到父母的目标,从而产生挫败感,慢慢的产生了逆反。明明可以还快完成的作业任务,非要拖拖拉拉浪费时间,因为他觉得我即使完成了,也无法自由调配时间,父母永远还有任务等着。
我们这里强调的努力是:在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很专注、你一直保持着热情和兴趣、你能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等等,这所有的“付出”就是“努力”。所以无论孩子是否轻松做到,是否最后成功,我们都可以去称赞他在这个过程里的付出,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欣赏和情感,这才是激励孩子的动力。
自从我开始正确运用赏识教育之后,我发现:我跟我家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好了。我也期待你能够回去践行一下,我相信你也能够跟你的孩子关系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