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批判性思维”这个术语并不陌生。在许多通用的“人才”标准中,“拥有批判性思维”常常被归结为其中一点。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批判性思维更应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
那么,批判性思维到底是什么?在读完《学会提问》与《批判性思维》两本有关批判性思维的入门书籍之后,我想初略地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什么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批判性思维》中,作者是这样定义的:
存在着一种思维:它让我们形成意见、做出判断、做出决定、形成结论。同时,还存在着另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它批判前一种思维,让前述思考过程接受理性评估。可以说,批判性思维是对思维展开的思维,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是为了考量我们自己(或者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好的标准。
简而言之,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维的思维。它考量着我们或他人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与好的标准。
从上述定义可看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学、哲学与心理学皆有着密切的联系。同许多研究课题类似,它也有着自身的探究模型、历史演进等研究内容。在此,限于篇幅与个人水平,本文不对其具体包括与延伸内容做进一步展开,只附上《批判性思维》一书的提纲导图,以让大家能借此对批判性思维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我想以一个刚刚入门的学习者的身份,谈谈我对于《学会提问》与《批判性思维》两本书、以及“批判性思维”学习的感触。
一、对自己与别人的思维与信息保持警觉与怀疑
我认为,学会提问,或批判性思维最本质的一点即在于,你在接收自己或别人的信息(例如文章、报道、谈话、断言、说服与论证等)时,一定要保持警觉与怀疑,对其中的推理论证提出各种问题,以此来武装自己的思想,形成批判性思维。
这一点,在两本书中均有明显的体现。差别在于,在《学会提问》中,作者以10个问题为提纲,为你抽丝剥茧地讲解,为什么不能轻易相信别人传递给你的信息,以及如何通过提出这10个问题来对别人传递给你的信息进行分析与过滤。而在《批判性思维》中,作者系统性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所涉及到诸如断言、论证、修辞、可信性、思维谬误、演绎与非演绎推理、因果解释等内容,让你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要考量他人的思维与信息,更是要考量自己的思维与信息,是否符合逻辑与好的标准,是否可以被接受。两者的方式不同,但目的实质上是一样的。
批判性思维也正是围绕这一本质与目的所展开。
值得进一步说明的是,在这个本质中,最重要的是“怀疑一切、质疑一切”的意识,因为它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接收到的信息保持怀疑与警觉,不轻易接受,才有可能学会批判性思维。在怀疑与警觉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提问、论证等方法对其进行检验,才是真正实践了批判性思维,才能实现批判性思维的目的。
二、提防各种思维谬误
两本书都对思维谬误进行了详细而有趣的梳理。有很多谬误两本书都同时提及,包括如人身攻击谬误、滑坡谬误、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稻草人谬误、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等。
人身攻击谬误:认为指出某人的缺点就可以反驳他的想法。
滑坡谬误:在缺乏理由时拒绝启动某步骤,担心这会势不可挡地引起其他步骤,或仅仅因为已经实施了第一步就要继续错误地坚持下去。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指假设因为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后还有遗留问题未解决,那么这种解决方案根本就不应该采用。
稻草人谬误:歪曲或夸大某断言从而“反驳”之。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极力压缩选项,让人选择X或Y(却忽略可选项Z)。
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常常是不理智的。思维中存在的很多错误和漏洞,具有普遍性与固定性,即它们在很多人、很多类似的场景中都固有地存在着,我们常常稍不注意就会掉入这些思维谬误的坑中。了解、知悉,并在生活与工作中提防这些思维谬误,自是批判性思维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对这些思维谬误的讨论,在其他的书籍中同样有着丰富的讨论,如《清醒思考的艺术》与《明智行动的艺术》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阅读与了解。
在信息爆炸与快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网页、微博、朋友圈与公众号,各种各样的文章、观点,干货软文广告水文鸡汤谣言满天飞。放弃怀疑的精神,放弃批判性思维,而被动地接受所有的信息,只会让我们沦落成为信息的傀儡,成为虚假信息的传声筒,为自己与他人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用批判性思维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更好地面对与处理这些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用批判性思维时时检验自己,也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思维、判断与决策过程,让自己的思维更加符合逻辑,决策更加合理。